桨叶?
发动机?
听到张起航的提醒,刚刚在这么多大佬的注视下心里慌张的一匹、想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的王涛和李东两人,眼睛一亮,赶紧查看发动机的动力输出参数。
等看了发动机的情况之后,两人这个松了一口气,面带惭愧的对张起航解释道:“张总,真的是发动机的问题。”
一旁的刘局长有些诧异:“发动机的问题?”
张起航给刘局长、也是给在场的其他同志解释道:“我们这款无人机上用的发动机是平原型的,适用海拔高度是3500米以下,一旦飞行高度超过3500米,因为空气密度的降低,发动机的动力输出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作为一款中型无人机,这个高度在平日里是绝对够用了,可我们在改造桨叶的时候忘记了需要同步对发动机进行适应性调整,这才导致飞行高度超过3500米之后发动机的出力开始不足。”
尽管张起航主动将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可现场的其他同志也不可能只听张起航的一面之词,刘局长就主动问道:“张总您说的有道理,可怎么证明这次没能成功只是发动机的关系,和桨叶武官呢。”
“这个问题问的好,看这里,”张起航指着笔记本屏幕上的两条曲线给给大家解释:“大家请看,这一条是发动机的动力输出曲线,这一条是无人机的高度爬升曲线。
在海拔高度超过3500米之后,动力输出明显的开始下降,而随着动力的下降,无人机的爬升速度也开始下降,且基本上是呈正比的关系。
这说明在这个过程当中,桨叶的效率没出现问题。
如果是发动机的动力输出与桨叶的效率同时出现问题,无人机爬升的速度会更慢,差别会更大。
反过来说,我们这款无人机此前的最大悬停高度只有3000米,现在只是更换了一副桨叶,在不对发动机进行调整的情况下就能爬升到4000米的高度,也证明了这幅高原型桨叶的性能。”
是这个道理!
听张起航这么一说,大家也反应过来,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确实,大家对眼前这款无人机并不陌生,知道这款无人机的最大飞行高度只有3000米,现在只是换了一副桨叶就飞到了4000米,那如果下一步对发动机也同步进行优化,飞到6000米的高度确实希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