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2章 大有裨益

谍海孤雁 怕热胖子 2182 字 11小时前

纸带穿孔记录讯息,出现的时间挺早,在十八世纪早期,便已被发明,主要用在纺织业中。

而穿孔指令带,在1846年,便被用在了电报打字机上,随后还据此原理,发展出了穿孔卡制表机,可在卡上存储更多讯息。

现下,在国外已得到了较广泛使用,像IBM前身,便是一家制表公司,成立已近半个世纪。

而基于穿孔线带及纸带机在通信上可能的应用,两人还在此基础上,完善了此地,甚于各自推测的运作方式。

骆一乔推测的,稍复杂些,认为对方会利用矿石接收的特性,全天候待机,一旦对面呼叫联络,可随时进行接收。

其开机发送情报也一样,对面先发送来联络时间,然后等待这边响应,这边则在约定时间,迅速开机并借助纸带机,短时间内发送大量迅息。

至于具体如何实现的,需后面具体研究,在他们看来,技术上并不存在太大问题,为何他们实际中未曾使用呢?只不过是没必要、不值当罢了。

这会让相关工作更加繁杂,设备要求更高,成本这些也一样,可靠性之类也可能存在问题,尤其在军事上,军队可不是整天在城里建筑里呆着,错综复杂的战场环境,用纸带就是个笑话。

哪怕在谍报工作中,也并没有多大效用,虽然这可以迅速发送大量情报,但纸带长度、速度等同样有限,其上信息也不算高,所以情报量也是有限的。

最多将一份常规长度的电文,压缩在较短时间内发送,但只要敌人摸清你用的手段,同样可以采用相应手段进行接收,以此监听,因为这并没有改变,电波发送后是公开的这一特点。

只要这一特点未变,那无线电通讯手段,最正确的发展路径,便是编码,也就是无法阻止对方监听接收,那便阻止其破译讯息,至少在这个时期如此。

也就是说,这个手段只要被察觉了,理论上便可视为失效,在别人未发现前才有用,注定只有在极有限范围内利用,像是现在情报处侦听定位能力得到长足进步,便采用此法应对。

当然了,失效也只是理论上,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发报,对于侦听工作还是带来了极大考验,毕竟受限于资金、设备、人员这些,他们无法实现对通信频段的实时侦听,只能逐一检索,这便会留出空档。

据此,骆一乔还结合矿石接收的特性,提出一个猜测,那便是对方很可能还通过矿石接收,对他们的侦听工作进行了反监听,再借助他们检索空档进行发报。

这点,也能解释,出现较多的矿石数量及种类的疑问,还有对方在烟囱上费了那么多心思弄天线,显然也是为配合矿石接收,说是掩护有点太牵强。

至于杨海城的推测,那便简单了,对方就是利用接拨来的现成电话线路,使用电话机难感应的微弱电流,再利用穿孔纸带及相应设备迅速发报。

他坚持这个的理由也很简单,没有骆一乔提及的那般复杂,又要呼叫,又要发报约定时间,还要反侦听啥啥的,只要电话拨入拨出,再发送约定联络讯号,立马便能进行联络。

而且,这还无需对方时时守在设备前,电话机响了,去查看一下便可,尤其在约定通信外的紧急联络上,这可要靠谱太多。

另外,杨海城还从反谍行动的角度,指出这伙人的前身,疑似只是一支外勤团伙,不见得具备完成骆一乔所提,那般繁复的操作。

且根据监视这些,也并未反映出,有长期监听迹象,虽然从外面无法看见所有人是否都在工作,但若全天有人蹲在设番前,必然需要黑白轮班,不论是因此带来的白天休息,还是夜间换班,动静都是比较容易发现的。

最后,还不忘提及,矿石接收的可靠性并不是太佳,尤其远距离的通讯,效果并不好,除非使用很大的功率发报,但若如此,他们的侦听工作中应有所反馈,结果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杨海城说完,骆一乔忍不住出言反驳,对其一些观点跟看法,并不能认同。

像人员问题,其表示,虽然目前情报显示,这是一支偏行动的队伍,但既然配置了那么多设备,肯定有相应人员能够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