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超过想象的粮食增量

增量30%的本质原因就是人工农业和智能农业不是一个维度的种植方式,过去的总结经验,种子、化肥和天气三要素决定农作产量至少80%,其他加起来都不到20%。

智农农业的作业过程一定程度借鉴过去人工种植的经验,但是已经是不同的生产方式了,是机器效率对人工效率的绝对碾压。

在智能农机全农作物生长周期内都做正确有效的精细化管理,有30%这个产量也就不奇怪了,而且以后还能增加。

因为智能农机的大数据平台可以收集种子的产量信息,这种收集的细致程度是人工难以想象的,可以在一片农田里精准找到产量最大的那一株,然后把种子收集起来作为育种实验的基础。

以后为了实验要求,大规模种植,全国生产数据统一汇聚,哪种农作物的各种优良种子,产量高的,抗病的,矮的,抗伏倒的,一下子就筛选出来了。

人工就做不了这个活,因为肉眼看看不过来,即使有人看过来,也不一定准确,人眼的分辨率大概相当于几亿像素的图像,但是毕竟不是仪器,没法一下子感知到数量和重量。

种子在产量的占比因素至少都得是50%,种子的好坏就决定了农作物的基本产量,所以未来有了大数据平台筛选出来的各种大规模种植情况下的优良植株,育种工作将推进得非常顺利。

粮食产量的增加意味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又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咱们挨饿挨打的记忆刻骨铭心,诞生了那两句有点可爱、有点心酸的话,火力不足恐惧症和能种菜吗。

2017年上半年的闭关工作到此告一段落,如果电池测试没问题,就马上投入生产,这个和智能化农业生产系统不需要同步。

本身这款电池就是一个超级赚钱的东西,本来这种大型电池的发展是电动汽车发展带来的,现在李星提前把它搞出来,要引起电动车行业的巨大变动了。

咱们国家从2009年就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推出扶持新能源汽车的政策,但是这时候的主要厂家只有两个,绝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厂商都是2015年之后成立的。

这些公司里面啥技术都还没有呢,就要获取一个超级技术大礼包了,一方面是好事,加速他们产品出台,占领市场,一方面是坏事,不是自己搞出来的,受制于人。

李星打算自己成立电池制造公司,但是只做一个基本的生产能力和扩展能力保留,防止有人集合起来反卡他的脖子。

不过多占领市场,开放技术授权,条件就是入股和利润分配给员工,李星不要求这些公司完全执行他的公司价值观,老板只拿1%的利润。

因为李星有小凡在金融市场赚钱,不差钱,这些老板没有,李星准许他们获取10%的利润,虽然看起来比例很低,但是这个电池是百分百挣钱的活,这个老板不干,有的是老板干。

甚至之后的智能农机制造公司也是这样,当越来越多的人和李星的公司、技术有强关联,也就是靠着李星吃饭的时候,他就慢慢推广这套把公司绝大部分利润分配给员工的价值观。

总有一天,社会上这类能分到公司绝大部分利润的人越来越多,社会就会变回大众的社会,而不是资本家的社会。

李星会用他的技术打垮那些把工人当消耗品,老板赚得盆满钵满,员工生产生活环境不如老鼠居住的环境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