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四年九月,秋风渐凉,大夏远征军浩浩荡荡地向着泰西洲剩下的三个大国发起进攻。
他们的目标是与大夏军最近的是布尼塔尼亚国和卡尔萨德国。两个国家就像等待被征服的猎物,静静地躺在大夏军的面前。
大夏军的进攻计划从九月持续到十一月,这段时间虽然并不算长,但却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需要尽快攻占一个国家,如果不成功,至少也要争取夺取更多的土地。然而,选择攻打哪个国家成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理论上,直接攻打卡尔萨德国是最明智的选择。毕竟,布尼塔尼亚国的领土比卡尔萨德国大两倍,国力也更为强大。
然而,卡尔萨德国的地形复杂多变,大多数地区都是崇山峻岭,如同一道天然屏障。如果选择攻打卡尔萨德国,大夏军很可能面临着艰苦的战斗。
相比之下,布尼塔尼亚国虽然国力强大,但大部分地区都是平坦的平原,只有少部分地区是起伏的丘陵。这个国家看似没有天险可守,却因此成为了大夏军的目标。大夏军希望能够在这片广袤的平原上展开进攻,迅速击溃布尼塔尼亚的抵抗。
于是,大夏军开始了对布尼塔尼亚国的进攻。士兵们整装待发,骑兵队伍如同黑压压的洪流,铠甲闪烁着寒光,步兵队伍则严阵以待,手持利刃,威风凛凛。他们脚踏着坚实的土地,怀揣着胜利的渴望,向着前方奋勇冲锋。
布尼塔尼亚国的平原上,风吹过金黄的麦浪,阳光洒在广袤的土地上,如同一片金海。农民们正在田间劳作,他们身穿朴素的衣物,汗水滴落在肮脏的额头上。然而,他们并不知道,一场战争即将降临,他们的安宁将被打破。
在布尼塔尼亚国的首都,一座宏伟的城堡屹立在平原上,它的城墙高耸入云,厚实坚固。
国王坐在城堡中央的宝座上。他知道大夏军的威胁,但他决心保卫自己的国家,即使面对强大的敌人,也绝不退缩。
布尼塔尼亚国的军队整装待发,他们的盔甲闪烁着银光,长矛和弓箭整齐地摆放在一旁。
大夏军和布尼塔尼亚国的军队即将在这片广袤的平原上相遇。
............................................................
大夏军对布尼塔尼亚国的攻势浩大而庞大,总共分出去三路大军。每一路都有八万三千多步兵和四万人的骑兵组成,三路大军总共三十七万战兵。携带着沉甸甸的武器盔甲,他们浩浩荡荡地行进在广袤的土地上,气势磅礴。
大夏军的三路军队的主将分别是杜成栋、马成林和梁成华。这三位主将都是老将了,基本没什么问题。
九月初七,杜成栋部军队先对布尼塔尼亚国的边线守城巴伦包城发动攻城。
这座城池坚固异常,城墙高耸入云,厚实坚固,仿佛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巴伦包城的布尼塔尼亚守军早有准备,面对大夏军火炮轰城的时候,他们都躲在掩体后面,等待炮声停下,才纷纷登上城墙,准备进行防守。
而一旦大夏军步兵靠近城墙,用线膛燧发枪对着上方射击。
布尼塔尼亚守军。又会躲到墙后面。布尼塔尼亚守军并不满足于仅此,他们还会迅速躲到墙后面,凭借感觉往下扔石头、滚木,试图阻拦大夏军攻城的脚步。虽然这种做法效果不佳,但却能减少伤亡,让大夏军士兵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前进。
大夏士兵确实有两次成功攻上城墙,但是布尼塔尼亚守军损失并不大,凭借着齐心协力,他们将爬上城墙的大夏军都一一打了下去。这场攻城战异常激烈,双方你来我往,你死我活,士兵们奋勇争先,血染战场。
杜成栋不想浪费太多时间,于是命令炮兵不计消耗地对城墙开炮,争取多轰炸两个口子。
炮火轰鸣,烟尘弥漫,城墙上的布尼塔尼亚守军被炮火所激,不得不四处躲避。
同时,杜成栋又对后方派出传令兵,要求后勤民兵部队多运送火药和炮弹来支援前线。士兵们紧张而忙碌地奔走在战场上。
整个战场上弥漫着硝烟和血腥的气息,士兵们奋勇杀敌。
战场上的景象让人心潮澎湃,大夏士兵们的战意高昂,誓要将布尼塔尼亚国攻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