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 那一部“无冕之王”

催泪系导演 天下小黑 2148 字 2个月前

有人说是因为它反映出了“人性之韧”。确实,用一把小榔头,近20年的时间,在人身控制极为严格的法西斯式监狱,挖出了一条逃生的小隧道(或许叫敲凿出了一条小隧道更合适,那个榔头实在太小了)。这难道不是体现了人的韧劲吗?

其实这部电影的确在大银幕上,观影效果不会那么好,因为,影片色调大部分时间阴暗、冷峻、压抑,只有在影片片尾却开始越来越明快鲜艳,最后更是碧海、蓝天,沙滩上两位相处19年的老友重逢,画面上的鲜艳明快的颜色仿佛都要从银幕上喷射而出。

可是正因为如此,才让这样的电影,真的不太适合在大银幕上放映。

因为没有人喜欢看这样压抑的电影。

或许你会说结局很鲜艳,可是人们观影在乎的更多的却是过程啊!

记忆里那个世界的《华盛顿邮报》的一条影评让李易很是认同。

““一条漫长的自由之路、一次灵魂深处的洗涤、一部不朽的励志经典”

《肖申克的救赎》带来的是恒久不变的真挚友情、百折不挠的灵魂铸炼和生生不息的命运之火。在监狱里,当生命的过程只能以时间为刻度的时候,任何高涨的热情都只能无可奈何地向失望举起双手,宿命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只有内心清澈的人才能看清人生的荒谬。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才可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剧中的男主角冷静的心态、不屈的斗志、足智多谋的设计、锲而不舍的精神非常令人感动。这部电影最能打动人心之处,便是自始至终都能给予人们希望。”

当然,《肖申克的救赎》肯定也不是什么完美的影片,其实电影也同样的存在一些BUG之类的。

不过,李易却不由地从这部电影联想想起武侠里那些隐匿深山,修炼内功的人。

不论是否原来是高手,只有心智坚毅,德武兼备,才能最终练成最好的武功。

如同这部电影里面,肖申克墙外的日子里,安迪是个正直的商界精英却感情木讷,面对爱人的背叛他愤怒也彷徨。高墙之内,他经历过折磨和绝望,却始终不曾放弃内心的希望,坚强而内敛。行动而不张扬,步步为营最终拯救了自己。肖申克困住他的人,却也让他完成了自我教育和修炼。重压之下,绝地反弹。他的强大救赎之路让人屏息以待,祝祷成功。同时也会让人忘了影片那些逻辑缺失与强拉的巧合。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电影,放在现在的话,放在这个世界的话,会不会有所不同?

李易也无法保证,因为他不打算做太多的修改,本身原版就已经足够好了,他不认为自己修改之后能超越,这样的电影其实也完全不需要超越,只需要复刻。

那么算不算是这次的新闻事件的改编?

李易摇了摇头,毕竟,《肖申克的救赎》更多的戏是在监狱,而不是在监狱之外。

而可以想象,这个新闻事件一旦被改编成电影,那么聚焦的方向肯定是在监狱之外,连舆论报道,也没有提太多的越狱的细节。

当然也有可能后续会提到,可是肯定不可能和《肖申克的救赎》那般,用二十年的时间去挖一个通往外界的通道。

这个事情会被改编,人们看重的更多的是舆论带来的宣传度,以及外面的那些事情。

首先法庭枪击事件,肯定会被保留。

而《肖申克的救赎》其实完全不同,法庭枪击事件,本身是一种复仇,一种泄愤,这样的行为固然轰动一时,也的确很符合电影的那种悬念性,可是却并不是《肖申克的救赎》的主基调。

《肖申克的救赎》被解读了很多很多,但是却更多的是“自由”“希望”等等,而并没有“一怒拔枪,快意恩仇”的那种以暴制暴的意思。

其实《肖申克的救赎》也让李易想起来了记忆里面的一部武侠里面的一个段落。

《笑傲江湖》里面,魔教的那些长老们被困在石洞里面,结果他们挖了很久很久,可是最后却放弃了,而他们不知道是,他们就快成功了。

《肖申克的救赎》里面,安迪为什么那么的有魅力?就是因为他一直坚信着:永远不要放弃希望,即使到最后一刻也不要放弃!

所以才有了最后的天高任鸟飞的结局。

李易有些迫不及待地把电影的剧情复刻了出来,当然,细节方面还需要精修。

不过,他已经决定要拍了,至于票房?李易还真的不是特别在乎。

到了他现在的程度,其实票房多寡真的没那么重要了。

而且,和原版生不逢时也有很大的关系,原版的《肖申克的救赎》上映的那一年堪称影坛神仙打架,群雄争霸。

《肖申克的救赎》本就不属于那种商业性很强的影片,所以这方面自然而然地很难比的过同年的其他电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