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司马子上

进而,司马昭用他聪明的脑袋瓜继续顺着思考下去。

尤其是从政治意图的角度,站到皇帝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良久,他忽然咽了口唾沫,说道:

“陛下表面是废察举,实则是废私学、唯官学。”

闻言,杨嚣张了张嘴,随后眯眼看着对方,笑道:

“子上贤弟才智过人,将来的成就一定不是我可以比拟的。”

咣当一声,司马昭手里的茶杯掉在地上。

“子上贤弟……”

“呃,没事,兄长别担心,我怕烫,所以脱手了。”

……

十四家形成的客观因素,并不是什么秘密,有心者都能得知缘由。

儒家经典从先秦时期传承至秦,口口相传以及竹简抄写传承。

是否有错漏只有那一代又一代的抄写当事人知道。

后来更是遇到了始皇帝的焚书坑儒,虽然当时主要打击群体是方士,但显然打击面很广。

当时最为跳脱的儒生们也在打击范围之内。不少有先见之明的儒士便将经文藏了起来。

或拼命背诵,真的口耳相传,才让一些经典免于消失,将儒学传承下来。

但是精准度显然因人而异,而且还没有标准答案去检验哪个正确、哪个错误。

因为字形、记忆、字音,乃至于不同地方的口音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

甚至同一本书不同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更何况没有书的情况呢。

五种经书于是出现了相当多的不同版本,这些版本的含义也各有区别。

不同的断句方式,甚至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意思,还都有各自的道理彼此难以说服对方。

因此由于这般背景,儒学虽成为国学,但儒学内部各家学说齐鸣,争执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