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1章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春秋我为王 七月新番 1488 字 1个月前

所以一时间,才搬到邺城一年到数月不等的众人便开始相互问询,为过规定婚配年龄的儿女、兄弟姐妹相亲了,不知有多少因缘在里闾门前定下来……他们入邺城时都编户过,还登记了记录年龄外貌的“大索貌阅”,如今想谎报也来不及了。

不过接下来,也有些条令是好事而非麻烦事。

“各里闾将要分娩的人要报告里长,官府派带下医探望,教授生产之法,以免生子不举。生下男孩,官府奖励两石粮,一扇肉;生下女孩,官府奖励两石粮,一扇肉;生三胞胎、双胞胎,官府给配备一名乳母。孤儿、寡妇、贫苦和重病之人,其子女官府设慈幼坊养之。”

这是让民众牟利的善政啊!谁家都会有生养的时候,多子多孙是所有人期盼的。赵氏表现出对孩子的重视,本意是为了增加领地人口,却也正中所有人下怀,无论他们来自何方,是何地位职业,都是受益者。

众人纷纷松了口气,开始为上卿欢呼祝寿了。

在这一声声颂扬中,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也由此产生了一丝“邺人”的骄傲认同感。

因为法令末尾明确写着:“以上种种,仅对邺城籍贯者有效!”

赵无恤认为出了邺城,这项法令很难迅落实到地方上,索性让邺城移民们有种“上卿脚下”的帝都意识吧……

记性好的人,都知道这是赵上卿十多年前在小邑成乡为了政绩推行过的旧政策,对应邺城的急需人口,倒是恰到好处。

但赵无恤没想到的是,数年后,饱受耻辱的越王勾践回到会稽,对着昆父兄弟,臣民百姓痛哭流涕后,几乎原模原样地复制了这份法令,使之在越国推行。

虚心的越王虽然觉得这项法令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但终究还是自己在向赵氏“学习”。

直到死,他都是如此认为的……

不知不觉夏去秋来,赵氏的各处领地一片忙碌景象,黄灿灿的粟米被收割,归仓,再由辎车、骡马分批运往最需要它们的地方:晋阳、霍人、句注塞。

足食则足兵,一场蓄谋已久的战争也在夏屋山之北打响……

(未完待续。)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