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象升自然是有这个底气的,就他任湖广巡抚期间,曾提出精兵思想。
他认为兵员太少,难以御敌,所以恳请增加湖广兵员数额,马步兵至少要二万四五千,而且所募之兵必须是精兵。
但是卢象升的这种精兵思想,是建立在两个现实基础之上的:
一是,明廷和地方财力困窘,无力承担增兵之饷,所以卢象升请求增兵的愿望往往很难得到满足。
如他在湖广地区,镇压农民军时,请求增加兵员,而朝廷往往是“求十而不得五”。
在给亲友的书信中,卢象升所言应更为真实:“顷如停征,如留饷,如修城,如设兵,无非一字一血,乃请十得一,岂非杯水车薪!”
因此,既然明廷没有足够的财力养兵,卢象升就只好减少请兵数额,同时严格训练现有军士,以求所得之兵尽为精兵。
二是,卢象升颇通文韬武略,且善于练兵用兵。
他一生征战,常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便是明证。
卢象升练兵,与部下同甘共苦,作战时,身先士卒,赏罚严明。所以,即便一群乌合士卒,经他训练一番后,也颇具战斗力。
如若卢象升早出生个上百年,在朱元璋以及朱棣的手中,他一定会是一员悍将,可惜的是,他出生在明末崇祯帝的时代。
崇祯帝是一个心胸狭窄,刻薄寡恩的人,表面上采用卢象升的主战方略。
实际上只不过是害怕文官御史,说他怯战懦弱,与建奴媾和。
他一面给与卢象升总督天下勤王兵马的权力,一面又派与他不对付的,杨嗣昌、高起潜等人,制约他。
使得他这个总督,有名无实,除了他曾经的几位部下,根本调不动其余的明军。
最终在战场上,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局面,战死沙场。
卢象升的阵亡,既体现了大明内部的党争激烈,也体现大明文官的无耻自私,还体现了崇祯帝的无能。
当然,最重要的是,此事给大明朝廷内部,开了一个严重的头——那就是干事的人,只要是不能成事,就得不到奖励,还要接受惩罚。
如此一来,大明朝廷就更加陷入了,纸上治国(空谈治国)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