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元素基本上都是金属同位素,在核爆后的废土中,到处都是吸收过大量放射性元素生物。
在当前的食物链中,甲壳类生物因为体型的增大,似乎是重回了二叠纪的食物链的捕食者地位。
而不是如今的食腐、分解者地位。
因此,甲壳类生物或许是因为食用了大量含有放射性元素的生物,在体内将这些放射性元素(金属)转化成了构成其外壳的成分。
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甲壳类生物的外壳常常含有辐射,并且外壳如此之坚固。
因为它的外壳就是以钙为主,以其他放射性同位素为辅,由几丁质连接聚合的这么一堆金属“合金”构成的!
——堪称生物界的装甲板!
另外,对于一些甲壳类和昆虫变得巨型化的这种现象,沈寒舟猜测是因为这些生物因为某些原因“返祖”了。
如果他的这一猜测是正确的,那这将会是生物学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发现!一个关于巨型昆虫成因的重大发现。
在过去的生物学中,巨型昆虫的研究一直是蒙着一团迷雾。
有许多科研人员猜测,巨型昆虫的出现是由于二叠纪的大气压和大气中的氧气含量都远高于现在。
昆虫的呼吸系统主要是靠体表的气孔,含氧量越高,昆虫的体型便就能长得更大。
而在氧含量和大气压降低后,巨型昆虫便灭绝了。
这一猜测一直都是生物学的中的主流,并且有许多的实验数据支持。
不过还有一个比较冷门的猜测,那就是较高的含氧量会对昆虫的幼虫产生很大的影响。
特别是水栖幼虫,水体的含氧量越高,体型越大的幼虫更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随着一代代的演化和适应,昆虫的体型也就越变越大。
而当时间来到二叠纪晚期,一些被捕食的动物演化成了速度更快的中温动物。
所以这些体型巨大,行动较为迟缓的巨型昆虫因为无法适应新的生态体系而被淘汰了。
又因为含氧量降低,体型较小,速度更快的昆虫则是幸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