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持久战

风流大宋 林二虎 3251 字 5天前

“诚如我在漠北的所观,那些狄夷之辈,却也同样身着衣冠、手执刀剑、驾乘车马;同样君臣相拜于殿、父子相承家业。更过份的是,他们还宣称自己也有礼!有礼的狄夷,是否还能称得上是狄夷吗?”说到这里的秦刚稍稍停顿了一下,转而更坚定地说,“依然不能,为何?因为狄夷所讲之礼,非我华夏之礼!凡我华夏士子,都应该清楚这礼的真正内容:忠孝廉耻勇,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此十五字也是十五德也!然狄夷之礼呢,却唯有四字耳!”

秦刚的声音铿锵有力,众位学员凝神俱听,都在好奇会是哪四个字。

“弱肉强食!”

的确,这便是在大漠草原上流传了数千年的信奉真理,更是出于大自然间的残酷法则。

“草原部族的孩童,从出生开始,便要在颠簸的马背上长大,凡是体弱不能经受者皆被无情地淘汰!他们无须识字看书,也不曾听过戏曲评书,吃则茹毛饮血,穿则而衣皮苇,居无定所,随草而徙。面对残酷而恶劣的自然环境,由于水草不足、资源匮乏,所有的财产,如牛羊、马匹、牧场甚至女人,都需要通过手中的拳头与刀剑争夺而来。所以,各家部落的首领,必然是那最强壮的善斗之人;草原之上的霸主,必然会是拥有最凶悍战士的部族之首。强者坐拥一切!弱者只会沦为他人的奴隶与财产。所以就在这强权争夺的礼制之下,才会出现父子聚麀这样的可耻之举,这是他们强权下财产资源的重新归属!”

“所以,狄夷之族在遇上天灾人祸,难以生存之时,自然就会纵马南下、劫掠中原。从秦汉时的匈奴开始,到魏晋之后的五胡,还有盛唐时的突厥,一直到我大宋王朝所面对的西贼北虏,无一不是如此。正是因为他们把本可读书作诗、琴棋书画、百工技艺、精致生活的时间与精力,都用来打磨他们的战斗军队、屠杀刀剑。所以中原王朝的军队,往往都难以抵挡他们的入侵之锋,这便带给我们一个非常现实的难题:文明之礼在面对野蛮之礼时,到底该如何应对?”

这个问题提出后,在广场上留下了些许的余音缭绕,但众人却陷入沉思。因为,这其实就是眼下大宋面对境外威胁时所面对的困境。

“恢复我大汉男儿的尚武之风,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终于有个学员高声叫出,竟也引得周围的一些同学喝彩叫好。

“很好,然而有人会说:‘国虽大,好战必亡’。你可知,汉武攻略匈奴一战,耗尽文景两代所蓄,天下户口减半。昔日神宗皇帝五路伐夏,雄风可睹,然伤亡数万人,空耗钱财百万,终究不得西北之宁,此又何解?”

“总不成对他们一直岁币供养才是正途吧?”这个学员心知秦执政乃是主战思想,只是一时无法辩驳,便就抛出了一个反问。

“的确,蛮夷畏威不怀德!既为夷者,只知弱肉强食,崇慕铁腕实力。我大宋对西对北,年年岁币不断,但边境争衅却月月不绝。便如路遇恶犬,你越是忍退抛食,恶犬越是认为你懦弱可欺。所以,岁币供养实为养虎成患之恶!”

“但是,这位同学所言的‘以牙还牙’却有一个问题。人非恶犬,如若真的以牙还击,试问人的牙齿又如何能够胜得过恶犬之齿呢?所以恰恰就在这里,我们发现了文明对战野蛮中的关键性误区:我们怎能傻到与恶犬对拼牙齿呢?事实上,一根木棒足以让其难以近身,一柄刀剑便可将其斩杀,一副弓箭更可远远将其轻松击毙!”

看到场中众人已有恍然大悟者,秦刚更是趁热打铁地指出:“狄夷善骑射、性凶残,其战力远胜于我们,这样的一个结论,与‘恶犬远胜于人’的说法何其相似?我们不与恶犬比拼牙齿,同样不须放弃诗书文化而全民皆兵地狄夷比拼骑射!事实上,就在这百年之中,契丹铁骑百万,虽然动辄动兵压境恫吓,却终究难以南犯成功,为何?那是我大宋筑有坚城,可拒万骑近攻,造有神臂弓弩,可抗敌远杀。尤其在澶渊一战中,床弩逞威,一箭击毙北酋之首。这便是刀枪箭弩对犬齿的文明胜利!而提供更好的刀枪箭弩的重责,就在诸位身上!”

原来,这才是秦执政今天演讲的中心所在!

“面对野蛮者的威胁,汉武帝的选择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对抗,虽然显现出铮铮的铁骨血性,却是以百姓国家的巨大损耗为代价,我们不宜重蹈覆辙;而司马君实的选择,却是作茧自缚、养虎成患的迂腐之举,暂时被安抚之后的狄夷之盗,就像偶尔被喂饱一两次的恶犬,必然会在欲望与不断膨胀之后的某天,再次露出它的獠牙,扑向未作准备的我们,此亦是极其错误!”

“文明对抗野蛮的战争,并不是只有一两场可见的军队对战,它关联到两边旷日持久的综合实力对抗。从战略而言,野蛮者所居,四荒八极,皆不毛之地,所以他们只会选择各种游斗转战之策,打得过就攻,打不过就跑。而我们所居,却是中原膏腴之地,四周环敌,只能被动设防,还须时时戒备,不敢一日懈怠。因此,这将是一场艰巨的持久之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于大宋持久战的理论,在秦刚的心中酝酿已久,千年之后的战略精华,早就远远超出这个时代的所有宏观视野。

“所谓持久之战,不仅因为其历时长远,更视其战略目标、重点与任务不一,明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狄夷之战略进攻,华夏之战略防御;第二阶段,是狄夷之战略保守、华夏之准备反攻之时。第三阶段,便是我华夏全面反攻、狄夷之俯首称臣的时候。三个阶段各需要多长时间、又会在哪一年完成,目前还不能预判,因为它将与我们面对这三个阶段的不同目标的信心、决心以及努力而决定。”

“第一阶段,实际是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着努力的过程。格致院中有一些学员曾与我一同去过西北。在那里,水泥的发明与应用,让我们的边境可以更快更低成本地修筑起坚固的城垒;拉丝机与冲压机的应用,让我们的战士都能装备起更强防御的铠甲护具;上弦机与旋风炮的改良,又让原先手无缚鸡之力的普通百姓,也能依靠它们击退昔日凶猛无比的敌人进攻!在这个阶段,很可能会因为我们在某些地点的防御漏洞,也可能会是因为漫长边境线而无法逐一防护,从而被这些蛮夷之兵偷袭得手。但是各位,即使在这一阶段我们看似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但我们消耗的多是石块、铁料、木材,换来的却是可以矗立百年的坚固防线。而进攻中的狄夷之兵呢?每一次的战斗,他们都将付出难以短时间恢复起来的战士、战马!他们必然会因为我们坚定持久的防御,而不断滋生各种厌战、急躁、冲动的情绪。”

广场中曾去西北参加过战斗的学员,目前也大多都是各局所的骨干专家了,他们也在极为钦佩、认真听讲的同时,频频向周围以眼神向他们探询的同学进行点头确认,共同折服于这段关于持久战第一阶段的精彩总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