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4章 错了

三国小霸王 庄不周 2137 字 1个月前

杨彪很庄重地还礼。“子纲,你我虽是旧相识,但现在你是孙将军的使者,我是朝廷的使者,你不必如此。你若是愿意,称我一声文先吧。”

张纮笑笑。“恭敬不如从命。”他打量了杨彪片刻。“文先兄脸色不佳,是忧心国事,还是水土不服?”

“兼而有之。”

张纮笑得更加灿烂。“恕我愚钝,我不太理解文先兄为何担忧,是百姓不安,还是叛乱未平?就算有该担忧的事,也是在长安诏狱之中,不是州郡吧?”

杨彪目光一闪,意味深长地看了张纮一眼。张纮这句话含义太多了,实际上是给这次谈判定一个基调。除非朝廷不配合,否则孙策不会撕破脸,但如果朝廷不识相,那就怪不得孙策翻脸。郭异等人还在诏狱里,袁绍矫诏的事还没有尘埃落定,朝廷想取得袁谭的支持,就不能追究袁绍,但不追究袁绍矫诏,必然要付出足够的代价,让孙策保持沉默,否则孙策揪住袁绍的事不放,最后只能撕破脸。

“子纲,豫州百姓虽安,但冀兖却不容乐观,司隶情况更是严重,我如何能安睡?至于塞外,情形更是严峻。北有鲜卑、乌桓,西有羌,他们都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入侵中原,一旦这些胡骑进入中原,不仅司隶、冀兖会遭殃,豫州也难逃一劫。子纲身为孙将军长史,当然不用考虑那么多,我从长安而来,不能不着眼于大局。子纲,你在洛阳时,应该听过鲜卑大王檀石槐的事吧?斯时大汉尚能维持,只是东南时常民乱,已经让撮尔蛮夷轻视,如今情形,难道比当初更好吗?”

张纮笑笑。“外夷不过是疥癣之疾,不足挂齿。当初汉朝初立,高祖亦曾被困马邑,如今匈奴安在?”

“若非孝武帝行推恩令,削藩集权,如何能以全国之力横行漠北,驱逐匈奴?”

“文先兄,你错了。”张纮摇摇头,一字一句地说道:“孝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夺外朝相权,集于内朝,虽然拓境万里,驱逐匈奴,但这只是饮鸩止渴,虽得一时之利,却遗祸无穷,如今之局面正是当年种下的祸根。如果不除此病根,纵使再驱逐蛮夷几次也无济于事,总有一天会病入膏肓,别说边境不宁,就连这中原腹地恐怕都难逃一劫,整个神州都会有陆沉之灾。”

杨彪惊讶不已。他没想到张纮会抛出这样的观点,矛头直指汉武帝的政策,而且听起来对独尊儒术极其不满,将其与夺相权并列。整个汉代,对汉武帝的责难不绝如缕,但批评汉武帝大多集中在他的穷兵黩武、与民争利上,从来没有人指责他独尊儒术。

杨彪对此很震惊。就算孙策重尚武之风,提倡工商,与儒生也常有冲突,但他也没有把儒学列作目标。身为儒生,张纮怎么会有这样的看法?

“子纲,你觉得诸子百家能和儒门相提并论?”

张纮看看杨彪,又看看站在一旁的杨修,露出自信的微笑。他抚着胡须,淡淡地说道:“文先兄,你说的儒门是夫子所创的儒门,还是董仲舒所创的儒门?”

杨彪一时语塞,沉吟着没有说话。他知道张纮学问好,对儒门的弊端非常清楚,他还学过《欧阳尚书》,当初他们还为此探讨过一些问题,但张纮一直没有入仕,他不是没有机会,大将军何进、司空荀爽都曾想辟他为掾属,是他不肯接受。如今他却主动为孙策效劳,此刻又作为孙策的使者来和他谈判,一开口就直指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政策,必是有备而来。如果轻易作答,很容易落入他的陷阱。

“敢问子纲二者之别。”

“不敢,敢呈陋见,与文先兄切磋。”张纮谦虚了一句。“若是说夫子之儒门,那自然非诸子可比,能与夫子比肩者唯有老子,但老子传承不一,杨朱、庄子大异旨趣,又有刑名之术,驳杂不纯,也不能与儒门相提并论。则于墨法,有术无道,亦不足道论,综而言之,儒门自然是最佳。”

杨彪微微颌首,表示同意张纮的意见。同为儒生,对孔子的推崇自然不用说。只不过张纮只称孔子为夫子,而不称为圣人,这已经有些不同。

张纮接着说道:“但董仲舒之儒与夫子之儒名同而实异,其异者有三:时异,经异,道异。时异者,三代之时,无皇帝之制,天子是天下共主,但诸侯有其国,大夫有其家,君臣以礼而是不以法,天子不得擅诛大臣。董仲舒时,皇帝治天下,高皇帝诛杀诸侯,孝景帝诛周亚夫,视大臣如寇仇;经异者,夫子整理六经,六经各一,无有异议,董仲舒时则不然,各家经传不一,仅《春秋》便有公羊、谷梁、左氏之别,董仲舒所本者唯公羊春秋而已,公羊春秋者,公羊氏之春秋也,非夫子之春秋也;道异者,夫子罕言天命,董仲舒则引阴阳入儒,好言天命,言之凿凿。他难道比夫子更高明吗?”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