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8、779节 布武于天下,用兵于四海。(第二更)

葬元 武猎 2256 字 1个月前

战马在水边饮水,一定要小心!

…………

很快到了金秋十月,南征诸事准备越来越充足,陆续有兵马调入缅州。而唐主李洛还没有动身。

十月初二,翰林院和大唐学宫联合上奏,五千常用简体汉字,经过数十名学者的努力将近一年的反复研究,终于完成!

李洛大喜,立刻下令召开简体汉字观摩修正大会,召集在京所有文官,已经民间名士,在皇城广场观摩修正五千常用汉字。

古代为何普及教育难,底层百姓识字成本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繁体字识字是复杂了些。

就是后世普及教育,阅读量很大的现代,很多人都会提笔忘字,或者写错字,这还是简化字呢。

何况古代教育普及很低,阅读量很少的百姓,写的还是繁体字呢?

这极大的阻碍了教育的普及。在后世的宝岛和东方之珠,虽然人均收入很高,可因为用繁体,文盲率竟然高过后起的大陆。宝岛当局只能靠降低统计门槛(文盲识字标准低,管认不管写),来降低文盲率找回面子。

十天后,五千简化汉字全部张贴出来,个个一尺见方,还配有繁体字印证。

现场还设置了建议箱一百个,笔墨纸砚一百份,便于观摩者提出修改意见。

整个江陵城都轰动了。

这可是从未有过过的大事!

就是很多没有出仕的民间学者,听到消息也纷纷赶来,很多都是年老体衰的老人,却拖着病躯才参加。

参加观摩修正大会的官员和学者士子,高大上万人!其中不少还是闻讯从襄阳,鄂州等地赶过来的。

整整三天之后,观摩修正大会才宣告结束,共收集意见一千多份。

这使得,唐廷简体汉字运动,已经有了很大的民间参与度。

李洛和崔秀宁召集大臣,逐条分析修正意见,所有人都非常认真仔细,唯恐漏掉了重要意见。

这些意见,其中很多是有见地的,也提出了更好的简化方案。也有很多属于没有价值的建议。

君臣一群人在翰林院忙活了两天,一个字一个字的通过,才综合了各种建议,最后定稿。

李洛和崔秀宁有些高兴的发现,高达七成有余的简体汉字,与后世一样!

剩下的两成多汉字,比后世更科学,更合理。

可以说,在李洛和崔秀宁的指导下,这是比后世更加成功的汉字简化方案。

比如愛字,繁体字有心,后世简化后没了心,这显然不太合理。唐版保留了心,取消了采字头,变成一个宝盖头,加一个心,一个友。

比如華字,繁体字华形体不够优美,而且不符合原意,唐版的保留了草字头,草字头下一个丰字,但丰的一竖,上面不出头,更美观。

比如臺,后世简化为台,不但不美,而且不复合原意。唐版简化为土加口,像是吉。

如此种种,总体而言,比后世更合理。很多字,明明简化很多,可却能让人猜出来是什么字。而且,五千简化字,最复杂的都不超过十五画。

李洛觉得比较满意,接下来就是正式下诏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华夏教化之基,汉字也。汉字之大,吞吐宇宙,汉字之美,天道之纹。天地玄机,俱在其中。自羲皇创字,而百鬼夜苦也,以有汉字之神幽,而又华夏之大观也…”

“然,自古无不变之天机,汉字遂承古而变今,既一脉相承,不变其宗,不改其质,又简而化之,易而学之,此乃大道至简也…”

“…简化汉字五千为常用。自明年正月起,凡文书公告,朝廷诏命公牍,学堂教学,科举,出版等事,一体用简化汉字。而民间书信、对联、碑文等可繁可简,听其自便矣…钦此!”

大诏用传国玉玺盖印颁发天下,以示郑重。

这就是后世影响深远的《简体字诏》!

随即,李洛下令大唐学宫,组织编写《洪武字典》,收录简体字,刊印颁布天下。

又令工部制作简化字模活字雕版,印刷经史子集的简化版本。并下诏,民间用简化字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