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泛滥季节,地面粪尿被冲刷至河塘,造成水源污染,易引起钩端螺旋体病、炭疽等的流行。
3.作用于易感动物
自然因素对易感动物的影响首先是改变机体的抵抗力。
例如温度和气候的影响,在低温、高湿的条件下,可使易感动物易于受凉、降低呼吸道黏膜的屏障作用,有利于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
在高温的影响下,肠道的杀菌作用降低,使肠道传染病增加。
又如不同季节动物的营养状况也不同,故对疾病的抵抗力也不同。
再如不同地域的动物,其遗传学和生物学特性也不相同,
因此其对疾病的易感性往往也有差异,这就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何本土动物与外来动物对某些传染病的抗病性不同。
(二)社会因素
1.社会发展程度
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会显着影响动物疫病的流行过程。
社会发展程度主要包括政治经济体制和制度,生产力、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以及法律、法规建设及其贯彻执行情况等。
它们既可能是促进动物疫病广泛流行的原因,也可以是有效控制疫病流行的关键。
因为动物和它所处的环境除受自然因素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影响,而后者又取决于社会制度等因素。
无论是从世界范围还是从某一国家和地区来看,100年前的传染病流行过程肯定与当前的情况完全不同,因为人类社会取得了巨大发展和进步,从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科技、意识形态和观念到养殖数量、养殖模式与技术、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最典型的两个例子就是生产力、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对流行过程的影响:
一是交通运输业的发达明显加快了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和发生频率,扩大了传播范围和宿主范围,增加了流行过程的复杂性;
二是信息、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扩大了传播范围,提高了整个人类社会对动物传染病的认知、防控意识和关注度,从而对其流行过程的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