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烽火台

公孙怡如今来赵国也有二十多年了,因为军事能力,特别是临敌应变能力出众,在赵国建立了自己的功业。但赵国总体国力并不足以灭了任何一国,更不会为了公孙怡的私仇举国去攻打南凉。公孙怡并非赵国人,虽然能力出众,在赵国是孤家寡人,影响力有限。公孙怡就这样被赵国当作尿壶,尿急了赶紧拿出来用一下,不用了就踢到墙角藏起来。公孙怡对此也毫无办法,因为他和易苗一样,认为在诸国当中,只有赵国才有可能和南凉一决胜负。

易苗和这位赵国战神在尚书府中偶遇,给了易苗和这位公孙怡接触的机会。在收集来的赵国情报中,易苗对他最感兴趣,不是因为他有和公孙怡相似的经历,而是因为公孙怡出众的大军团作战的指挥能力。易苗研究过公孙怡指挥的几次着名战役,自问自己在指挥同等数量和装备的士兵的情况下,没有能力战胜这位军神。易苗原来没打算在华阳城久留,但现在打算多呆几天,好好和这位军神盘盘道。

第二天,易苗去兵部报了到,交了述职书,等待兵部安排觐见皇帝黄浩。办完事,易苗又买了些礼物,直奔公孙怡的府邸。公孙怡的府邸和武城苏宅差不多大,这和他当朝二品大员的身份显得过于低调。公孙怡不在家,看样子他在华阳城的生活还是挺忙碌的。好在没有等多久,公孙怡就回到了家中。公孙怡对易苗的来访有些意外,但招待的十分热情。易苗表明了对公孙怡的敬佩,并希望他能改变自己在赵国的处境。接着他讲述了自己为何背景离乡到了东京,然后又如何和南凉开战,接着被迫离开陈国。最后他表达了希望将来能够和公孙怡合作的意愿。公孙怡听王君雅说过易苗是因为得罪陈国权贵,被迫到赵国的。但他也没想到这个年轻人和自己一样决心以一人之力去对抗一个国家。公孙怡并未表示什么,类似的经历和易苗的坦率赢得了他的好感。公孙怡转移了话题,讲起了其他一些军中的事。易苗就顺着公孙怡的话题说了下去,两人才第二次见面,要不是自己在华阳城不能呆的太久,易苗不会这样直接地说明自己的来意。两人都文武双全,话题很多,书画,音律,兵法,骑射,居然谈的十分投机。公孙怡也留了饭,两人边吃边谈,吃完饭后约了明天继续。

公孙怡在朝中功勋甚高,除了几个关系好的大臣也没有什么根基,平时上朝也是一言不发,冷眼旁观。公孙怡有个退休高级老干部的特殊待遇,就是可以非皇帝特意召见的情况下不上朝,反正平时他也没有什么存在感。接下来的几天,易苗天天来,公孙怡乐得有人和他聊天,他因为一身家仇未报,没有娶妻生子。

兵部安排觐见的日子很快就到了,易苗早早起床去参加了朝会,这是易苗第一次参加朝会,易苗对恢宏的宫殿和富丽堂皇的大殿毫无兴趣。几十名述职的同僚站在大殿内,低头听着赵国皇帝黄浩巴拉巴拉地说了一堆勉励的话。易苗甚至连黄浩具体长什么样都没看清楚,就看到一个身着皇袍的五十多岁的男人坐在龙椅上涛涛不绝。训话结束后,他们这些品级不够的官员就被带出了大殿,易苗身上也轻松了很多。

易苗述职结束,要限期离京,时间不多,他再次拜了访公孙怡,又把话题说到了合作的事情:“大将军,我现在马上要离京了,不知何日才能再次相见,我初次拜访时已经说明了来意,你我都是背景离乡的人,不知是否能够互为倚助?”

公孙怡摇了摇头苦笑着说:“谈何容易,要是如此容易,我又何苦在赵国苦熬近二十年”“事在人为,如果大将军相信我,短则两年,长则三年,我必让大将军看到希望。”易苗语气坚定地说。“嗯,年轻人勇气可嘉。”公孙怡看着易苗点了点头。虽然这两天的接触让公孙怡对易苗的能力有了了解,也明白易苗是个很好的合作对象,但以他的经验来看易苗的想法还是有点太理想化。“下盘棋如何?”公孙怡指了指桌子上的围棋又开始转移话题。易苗摇了摇头,平静地说道:“琴棋书画,我唯独不爱下棋。”。公孙怡似乎有些意外问:“为何?”易苗回答:“我离开家乡本就是不愿被人当作棋子,让别人去决定我的命运,那又让我如何去摆弄棋子,决定别人的命运。我不愿当人棋子,我也不愿把任何人当作棋子。我来找大将军合作,是诚心以待。大将军既然一时不能决断,我也不便相逼。我会用时间,让大将军知道我的诚意。“

易苗的一通抢白,出乎公孙怡的意料,一下子愣在了那里。易苗见到该说的话都已经说了,便起身行礼告别。送走了易苗,公孙怡回到大堂,缓缓的坐在桌边,回味着易苗说的话。自己把赵国当棋子,希望利用赵国的军队替自己报了家仇。赵国也把自己当棋子,用他的军事能力来抵御他国入侵。自己在赵国当了近二十年棋子,想做的事毫无所成。究竟是易苗年轻气盛,还是自己老了,思虑太多。思忖良久,公孙怡把手伸进围棋的棋盒,抓了一把棋子,散在棋盘上,慢慢地说了一句:“天下一盘棋,且看风云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易苗并没有因为公孙怡迟迟不表态而感到懊恼,公孙怡如果轻易答应了,他反而会感到不安。越是不表态,越表明公孙怡在慎重考虑,这种考虑后做出的决定才是一诺千金。易苗第二天,又去了王君雅府中道别,二人闲聊了一阵,王君雅给易苗在家中摆了送行酒,尽欢而散。办完所有事情,易苗带着十名亲卫出了华阳城,回到城外的亲卫营驻地,先在城外休息了一夜。次日,易苗没有朝南返回自己的驻地颖城,而是拔营朝北而去。根据颖城传来的消息,易苗的大营一切运转正常,朱珍他们把事情都处理的妥妥贴贴,所以易苗决定去赵国的西境,看望自己的另外一位老军团长王岑。王岑是在王君雅走后顶上王君雅的空缺担任颖城的军团长。可是没多久又因为易苗他被调到了西境。易苗和这些赵国同僚的关系都很好,王岑在调走的时候也邀请了易苗去西境看一看。公孙怡这个军方大佬没有表态,那这些老战友就需要多走动走动了。

梁州城位于赵国西境,是直接面对南凉的赵国边城,因为这里和南凉历史上有多次大战,所以梁州城的规模远比颖城大的多,驻守的士兵也比颖城多很多。梁州城外,都是广袤的草原和丘陵,浩渺无边,两国的边界线十分漫长,赵国不会经常派出骑兵在边境上巡逻,而是靠烽火台来传递信息。于是高高耸立连成一线的土夯烽火台就成了这片土地上最醒目的风景,看到这样的风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烽火连天这个成语。

易苗来到梁州城外,没有急着进城,先在城外扎营,准备休息一晚后,再进城去拜会王岑。梁州城中见到有不明的队伍在城外扎营,很快派出一队斥候过来询问情况。易苗亮明了身份,说明是来此找他们军团长的。听说来人也是军团长大人,斥候态度十分恭谨,告诉易苗王岑不在城中,到其他军镇去巡查了,不清楚什么时候回来。易苗摆摆手,表示无妨,自己会等几天,让他们提供些给养就可以。

易苗休息了一天,王岑没有回来。次日,易苗有点闲不住了,那些高耸的烽火台让他十分好奇,代表战争的烽火台就在眼前,作为军人的他怎能不去亲眼看一看。易苗留下两百人看守大营,带了八百骑就朝最近的烽火台奔去。易苗带着骑兵来到烽火台下,这个土黄色的烽火台高有七八丈,下宽上窄,大概需要十五六个人环抱。烽火台上方堆着芦苇、红柳,杂草,干牛粪等一些东西,烽火台晚上靠火光传信,白天靠在火堆中添加半湿的植物来产生浓烟传信。至于那所谓的狼烟是烧狼粪产生的,经不起推敲,因为光收集狼粪就是一项艰巨的工作。看守烽火台的赵兵看见来了一大队自己的骑兵,他们打开了烽火台沉重的门,依次而出。

易苗走上前和他们打了招呼,说明来意,询问能不能进入烽火台看一下。负责指挥这里的一名叫程延行的老兵很快同意了,易苗在程延行的带领下进入了烽火台。烽火台分三层,最底下一层大概有六七平米,放了一张残破简陋的大床,大概能睡两三个人。其他地方堆放着锅碗瓢盆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品和一堆草料,还有一口储水的大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