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一室一厅的狗窝

徐小凤听说是新长出来的草,连忙问,“真的有草长出来了?都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现在这种气候也能长出草,那土地里是不是也可以种粮食?”

对于这件事,刘暮不乐观,“野草生命力顽强,加上可能已经变异,常规条件下的农作物恐怕难以存活。”

话是有道理的,可徐小凤还是表示要试试,家里筐里的红薯已经冒出了芽孢,等到长出来后,她就移植两株去外面试试。

只等黑雨停了,万一真的能种出来,那以后以农业立国的大华夏说不定还能好起来。

华夏儿女,不管走到哪里,不管什么困境,总能从土地里种出个未来。

丢失了一根草,刘暮并没放在心上,她已经开始让系统处理油罐车和油桶里的油,主要是辨别分类。相同的放在一起藏起来,以后可以慢慢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至于藏在哪里,废品站堆场够大,可现在家里人不少,突然出现油罐车和大油桶还是没法解释。

当然,她也想了好存放的地方,那就是堆场后方的山里。

废品站之前就是建在一座小山包上,后来弄堆场和地下室也只把前方承包的土地挖平。县城是修建在丘陵延伸向海的一小片平地上,据说还是靠祖祖辈辈挖山填海,才有了如今的小平原模样。

而废品站往西边,差不多一公里左右,就是此处常见的丘陵,那里有一条废弃的隧道。

十年前规划县城前往海城市区的道路,本来是要开一条隧道让路程减少三分之一,可开隧道的时候发现那几座山地质不稳定,两个规划隧道都是开了不到百米就不断塌方,不得不放弃。最后只能从海湾架桥,也不知道哪个花费更大。

沿海的人也不靠山过活,渐渐地隧道就被人们遗忘了。

刘暮是怎么注意到的呢?那还是因为上辈子大洪水,沿海百分之八十的地方都被淹没,许多人往高处跑就住进了那条废弃的隧道。

后来又发生地震,隧道垮了一截,大家才又回到了山下。

不过刘暮清晰地记得垮塌的是隧道口,往里面却是有很长一截一直保存着,地震正好给中间垮出了一道大缝隙。第二次大降温的时候,她所在的小群体还在里面躲避了几个月。

踩过积水,刘暮用手电照亮隧道,手里提着刀,提防里面生活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