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营。
气氛很是凝重。
曹丕未曾料到,他十几年来,首次上战场,就输得如此之惨。
曹丕十四岁开始上战场,虽然不如刘禅九岁就上阵,但也可以说是从小就学习兵法和韬略,十五岁就冲到邺城跟父亲抢女人。跟诸袁打了七八年后,直到曹操封他为五军中郎将,行副丞相之事,才离开战场,而这个时候,刘禅才刚刚出生。
自己已经从战场退休,对方才刚刚出生,曹丕从骨子里就轻视刘禅,对于刘禅的战场能力,他一直是不服的,他觉得自己除了没有刘禅那么强悍的个人武力,其他方面是不输刘禅的。而个人武力,他觉得在战场上用处不大,你一个人再强,还能真的力敌万人吗?古往今来,所谓万人敌者,谁不是夸张出来的。
但是今天,刘禅就用个人武力好好的给曹丕上了一课,她还真能力敌万人。
这么悍勇的女人,难怪父亲和弟弟打不过。
对于曹彰和曹操都输给了刘禅,魏国高层包括曹丕都是心知肚明的,尤其是亲自参与了历次大战的武将和谋士,对刘禅更是极为忌惮。
但没参与历次大战的曹丕,并不知道弟弟和父亲输得这么惨。
这与华夏历来的习惯有关,无论打了多大的败仗,都喜欢向皇帝报捷,大输报成小输,小输写成小胜,小胜写成大胜,这是常态,而个别不要脸的,大败都能写成大胜。
不但将领喜欢向上级向皇帝报捷,皇帝自己御驾亲征,也会向全天下臣民报捷。
曹彰和曹操虽然屡次败在刘禅手里,但是向魏国臣民谈起战争,不是大胜,就是小胜,总之失败是没有的。
这样的春秋笔法,不仅瞒住了百姓和士绅,也让曹丕等没有参战的高层,虽然知道败了,却以为败得并不惨。
当年赤壁大战,曹操也只承认遭遇周瑜后小败一场,随后发了瘟疫,自己一把火烧掉了战船。大败?不存在的!
清朝时,云贵总督杨应琚给乾隆皇帝写奏章报捷,乾隆皇帝一查地图,顿时怒了,你每次都说大捷,但是每次大捷的地点越来越内地,把朕当那些傻子皇帝吗?杨应琚以为自己是封疆大吏,刑不上大夫,就算虚报战功被发现也不会怎么样,却不知道乾隆连首席军机大臣都能砍,云贵总督兼东阁大学士,在乾隆眼里屁都不是。
可惜曹魏这边的士绅和百姓,没有乾隆皇帝那么精明,也没人去想过魏军一路都是胜仗,胜仗的地点怎么从襄阳,变成樊城,再变成新野,后又变成宛城了。
如果曹丕早知道刘禅军队如此精锐,刘禅本人如此勇武,他不会贸然率领五十万军队南征的。就像刘晔说的,十州之地,休养生息,缓缓图谋,迟早能够拖垮刘禅的。
现在倒是骑虎难下了。
曹丕问司马懿,
“今天交战失利,如何是好?”
司马懿说道,
“荆州军精锐,不可贸然出兵争斗。况且今日失利,大军无战心,不如且先在营中休息数日,且看另外三路大军战况如何,再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