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从长春南关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聚合材料专家马於光

院士之路 钩藤草 2163 字 2个月前

院士出生地

马於光院士,1963年11月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籍贯山东烟台。

南关区位于长春市中南部,西起人民大街与朝阳区相接,北至新发路、上海路、光复路与宽城区相连,东临伊通河与二道区隔河相望,南至新立城镇、永春乡边界与净月开发区、高新开发区为邻。

米。

南关地域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一直是肃慎、靺鞨、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古代民族游牧和渔猎的地方。

南关辽属黄龙府,金属济州,元归开元路,明设易屯河卫。

1865年,清军为防止起义军攻城修筑城池,当时城区位于今长春大街以南,初建城墙时,筑城门6座,以后又增加4个便门、2个内门,南有全安门,俗称南门、南关。

此后经过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到1955年长春市第三区最终定名为南关区,区域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出生地解码

马於光院士出生地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他后来成为院士可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南关区拥有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虽然没有特别出名的顶级名校,但教育均衡发展做得非常好。

区内有众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老牌学校,如始建于1912年的树勋小学、创立于1962年的103中学等。

这些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教育,帮助马於光在早期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

南关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为马於光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可能更容易接触到历史文化的熏陶,培养出对知识的敬畏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他日后从事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南关区的人文环境可能塑造了马於光的性格和价值观。

这里的人们勤劳、朴实、勇于探索,这种人文精神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让他在面对科学研究的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持不懈、勇于探索。

院士求学之路

1981年7月—1985年7月,马於光就读于吉林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5年7月—1988年7月,马於光就读于吉林大学化学系高分子专业,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8年7月—1991年7月,马於光就读于吉林大学化学系高分子专业,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马於光院士在吉林大学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本科阶段,马於光学习物理化学专业,让他系统地掌握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基础。

这不仅为他后续在高分子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撑,也培养了他严谨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使他能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为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后在硕士和博士阶段,马於光继续深入学习高分子专业,经过多年的专业学习和研究,他对高分子材料的结构、性能、合成方法等方面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这种连贯且深入的专业学习使他在高分子领域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该领域深入探索和研究。

吉林大学的教学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学术训练,包括自学、答疑、辅导、习题作业、习题课、实验和考核考试等环节。

通过这些环节的训练,马於光院士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提升的能力,能够独立地进行学术研究和思考,为他日后在科研领域取得成就奠定了基础。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教师们不仅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还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在学习过程中,马於光院士能够得到这些优秀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学习到先进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