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从宁夏同心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纳米技术专家张锦

院士之路 钩藤草 2526 字 2个月前

院士出生地

张锦院士,汉族,1969年12月出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张家塬乡汪家塬村。

同心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地处鄂尔多斯台地与黄土高原北部的衔接地带,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

同心县东与甘肃环县相邻,南与固原市接壤,西与海原县相邻,北与中宁、红寺堡接壤。

同心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西汉时即设置县府,命名“三水县”,至今建县达 2200 多年。

这里既是唐蕃古道、丝绸之路经过之地,又是回汉各族人民交往、融汇的地方,积淀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

例如,规模宏大的明王陵墓、雄伟壮观的康济寺塔、绵延数十里的古长城以及种类多样的古生物化石等,都是历史文化的见证。

同心县是回族聚居地,伊斯兰教在当地有着广泛的影响,同心清真大寺是当地宗教文化的重要代表,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装饰,充分展现出宗教艺术的魅力。

出生地解码

张锦院士出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出生地对他后来成为院士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同心县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气候干旱、自然条件相对艰苦。

这种环境使得张锦院士从小就经历了资源匮乏、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的状况,培养了他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在科研道路上,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这种品质让张锦能够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不轻易放弃。

同心县在历史上曾是较为贫困的地区,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张锦院士更能深刻地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改变现状的迫切需求,从而激发了他努力学习、追求进步的动力。

同心县是回族聚居地,各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和互相影响,积淀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

这种多元的民族文化氛围使张锦院士从小就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培养了他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文化视野。

在科学研究中,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他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借鉴不同文化的智慧,为科研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

同心县历史悠久,是唐蕃古道、丝绸之路经过之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里曾经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为张锦院士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

他能够从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培养出对知识的敬畏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这对于他在科研领域的探索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尽管同心县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但对于张锦院士来说,这反而激发了他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求知欲望。

在有限的条件下,他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这种对知识的渴望成为他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动力,促使张锦在学业上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为日后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院士求学之路

1988年9月,张锦考入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放射化学专业本科,1992年7月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92年9月,张锦考入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5年7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95年9月,张锦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是兰州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导师为力虎林教授和刘忠范教授,1997年12月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张锦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张锦院士在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放射化学专业的学习,为他提供了坚实的化学学科基础和对物质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深入理解。

张锦在放射化学专业的学习经历,使他对微观物质世界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有了初步的掌握,培养了他严谨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这为他后续在纳米碳材料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例如,在纳米碳材料的制备和表征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各种化学分析和实验技术,本科阶段的学习,为张锦提供了这些技术的基础。

张锦在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应用化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进一步加深了他对化学应用领域的理解和掌握。

应用化学专业注重将化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这使得张锦院士在硕士阶段培养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他日后在纳米碳材料的实际应用研究方面奠定了基础。

在纳米碳材料的研究中,张锦不仅需要对其基本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研究,还需要考虑如何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器件制备和工业生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