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他们,陈济怀的态度是,放行。只要他们不裹挟,不制造混乱,就由他们去。走了,反倒比留下来阻挠新政,或暗中搞破坏要好。
相比民间的人员流失,官吏的外流,就比较令人惋惜了。
在原有的数量庞大的两江官吏中,不论开明还是守旧,很多人还是更看重自己的顶戴,和功名仕途。
两江自治以后,这些官宦们不可避免的,将从此脱离大清的官僚体制,这是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难以接受的。因此纷纷选择离开。
这些人员的流失,特别是中下层官员,可以说对两江的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然而这却是清廷最高兴看到的。
朝廷对此一面幸灾乐祸,一面推波助澜。放出话来,说只要有人离开两江,朝廷一定给予优议,还会为其安排新的实缺,甚至是肥缺。
清廷所承诺的,是不是真的能够做到,另当别论。但确实鼓动了很多人,也给陈济怀添来更多的麻烦。
为了尽量降低不利影响,他只得采取两手对策。
一面是选派提拔了一大批新人,特别是从商行等新事业中抽调的人员,让他们先至少能临时顶上空缺。但这需要时间,更是人才难觅。
于是陈济怀又下令,尽量对原有官吏进行劝说挽留,甚至采取了一些强制手段。让他们哪怕是暂留一段时日,待过渡后再予放行。
总之,革新是不易的。实行自治这种大规模的,集中式的变革,更是隐含着无数想象不到的困难。
内政上是如此,在外交上陈济怀更是小心谨慎。
在大清国,两江地区特别是上海,是所有与大清有往来关系的洋人,最看重的地方。如今这里突然自治了,难免会带来很多额外的关注。
为了在初起时,能尽量保持一个安稳且友好的外部环境,陈济怀决定暂时在两江域内,继续遵守大清与外国已签订的条约。
等将来稳定下来后,再逐步寻求改换新约,争取废除那些不利的条款。
如此消息一出,确实收到效果。绝大多数的国家,见自身利益未受影响,就很顺利的接受了两江自治。
还都表达了祝贺,希望以此为机遇加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