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最难造反”的朝代,建国到灭亡,为何无一人起义成功?

胡宇伦 胡宇伦 1448 字 2个月前

但是这种起义并没有任何威胁,原因之一是缺乏具备绝对能力的领导人;另一方面,参与者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再者,起义人数也较少。

最大的一次动员也不过是召集了十几万民众,但即便有这么多人,依然显得“不堪一击”,最终以失败告终。

对抗外敌还是选择起义?

尽管宋朝的底层百姓对当时的统治者和贵族心怀极大不满。

然而,当面临重大抉择时,百姓们依然明白何为主要,何为次要。因此,当外敌入侵之际,他们选择支持朝廷,确保其专注并具备充足的粮草和兵力,全力以赴地抵御外敌。

因为,如果整个国家都被外敌入侵了,又何谈个人的小家呢?面对这种情况,当时大家非常团结,一致对外。

当时,国内任何起义军都会面临百姓们的抵抗和反对。

宋朝的核心治国理念是推动经济发展。江南地区的手工业和农业相对繁荣,他们还积极拓展对外贸易,使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

有谁会没事总想着造反起义呢?难道不是更愿意享受美好的生活吗?当家庭富足,衣食无忧的时候,人们通常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好日子,还会有那么多怨气吗?

在宋朝经济达到新的高度后,起义事件大幅减少。即便偶尔有起义发生,朝廷也能凭借充足的财力安抚和招揽人心。因此,他们成功平息了400多次起义。

这些大大小小的起义,仿佛一个孩子想要零食,父母拒绝后便撒起了娇,发起了小脾气。

大人们先用严厉的语气或行为震慑孩子,待孩子安分一些后,再用糖果进行贿赂。这种典型的“打一巴掌再给一个甜枣”的手法,每次都成功平息了孩子的叛逆情绪。

宋朝朝廷凭借这种特别灵活的策略,成功地维持了300多年的统治。从上述三点可以看出,宋朝处理起义事件时,始终遵循一个原则:先以武力镇压,再用金钱收买。

通过宋朝朝廷对宋江起义的处理方式也可以看出,朝廷的态度十分明确:无需多言,先行镇压再说。

如果再麻烦一些,就花钱解决,反正不缺钱,给个官职外加一些财物,立刻就能平息怒火。

这两种策略无比有效。当时的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自己的皇位被篡夺,开始削弱地方将军和藩镇的兵力,集中掌握权力,并且长期延续这种管理制度,导致宋朝一直受到外族的侵扰和压迫。

必须同时抓住兵力和经济,不仅要对内保持稳定,还要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这才是立国的根本。

宋朝恰恰在这一点上失败了。倘若宋朝不偏重文人而轻视武将,他们或许在历史的长河中能走得更为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