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要休养生息,最最关键的,就是种出老百姓的口粮。否则,一切都是扯淡。
崇祯面临的一件大事,就是礼部准备的秋闱,还有一个月就要开始了。
“陛下,学子们,已经陆陆续续来到京师。他们听说陛下给官员涨十倍俸禄,参考的积极性,更高了。”邱瑜兴奋汇报。
“这一年参考学子,估计要创大明历史之最,甚至是历朝历代的历史之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邱次辅,今年秋闱,打算录取多少?”
崇祯对参考人数,不太感兴趣,但对录取人数,却极其关注。
“回禀陛下,大明朝一共开科89榜,取进士大约两万五千人,平均每年,大约录取两百七十几人。”
“最多一榜,为洪武十八年,录取进士472名??。”
“这一榜,参考人数众多,臣建议陛下,多取一些,取五百人。”
崇祯轻轻一笑,摇摇头:“邱次辅,大明百废待兴,到处缺乏官员。朕又让文官入军,教育士兵,发粮发饷;又新设农部、商部,正是大规模用人之际。”
“依朕所看,就翻四个倍,至少取两千人。”
“啊......四个倍?”邱瑜惊呆了。
崇祯点点头:“对,不够,还可以增加。”
“臣,替天下学子,谢陛下圣恩。”邱瑜感动了,急忙下跪谢恩。
他知道,十年寒窗,苦读学子的不易。
如此大规模开科取士,则天下学子的春天,来了。
.......
除了在礼部研究科考、研究按省分配名额、研究按省录取事宜之事,崇祯每天,就是坐镇大明工部,监督徐勇、徐拱兄弟造大明车炮和刺刀燧发枪。
天黑之后,崇祯每晚都是一样的流程,先陪吴萌萌,再审查太子、两王的学业,再陪周皇后聊聊后宫之事,太子婚事。
最后,就是到翊坤宫,跟袁贵妃研究各种姿势。
崇祯也铆足了劲,一日不行,三日不行......就十三日、三十日,必须日行了才行。
可是,这兵荒马乱的日子,岂能让他安安心心三十日。
他才三日之后,蒙古三汗王的大营,突然闯入一个白衣秀士。
这个白衣秀士,还带来了破敌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