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担心自己反对而对方沉默,导致自己被惩罚,理性的选择是沉默或支持,即使他们内心不认同领导。这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保持沉默,而极少有人站出来公开反对。
2. 协调博弈:等待“带头人”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有足够多的人一起反对,就能推动变革,但前提是大家必须“同时行动”。问题是,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先行动,自己再决定要不要加入。
博弈矩阵(假设只有当两人都反对时才能成功)
反对沉默
反对(+3, +3)(-3, 0)
沉默(0, -3)(0, 0)
?(+3, +3):如果两人都反对,可能会成功,收益较高。
?(-3, 0) / (0, -3):如果一个人反对,另一个人沉默,反对者会受到损失,而沉默者没有损失。
?(0, 0):如果都沉默,大家维持现状,没有损失也没有收益。
结论
?如果大家都能确认“别人也会反对”,他们才愿意行动。
?但如果没有强烈信号保证别人也会行动,他们更倾向于沉默,避免自己单独承担风险。
?现实中,只有当某个有影响力的人(带头人)先表态,其他人才更可能跟随。
3. 斯塔克尔伯格博弈:领导者的策略
在经济学中,斯塔克尔伯格博弈描述了领导者(先行者)如何制定策略,影响跟随者的决策。在组织或社会中,领导者通常会采取措施,使得支持的收益大于反对的收益,从而引导个体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行为。
领导者的策略包括:
?正向激励(提高支持的收益):晋升、奖金、资源倾斜等。
?负向激励(增加反对的成本):降职、边缘化、惩罚等。
?制造不确定性(让人不敢反对):通过信息控制、模糊规则等,使个体无法准确判断风险。
结论:
?领导者通过激励机制影响个体行为,使得支持的收益 > 沉默 > 反对的收益,最终促使更多人选择支持或沉默。
?这使得博弈的均衡点趋向于“沉默或支持”,而非“集体反对”。
4. 结论:为什么大多数人选择沉默?
综合以上博弈分析,以下几点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沉默现象:
1.囚徒困境:个体担心如果自己反对,而别人不跟随,自己将受到惩罚,因此选择沉默。
2.协调博弈:如果没有“带头人”发出明确信号,大家都倾向于等待别人先行动,最终导致集体沉默。
3.领导者的斯塔克尔伯格策略:通过奖励支持者、惩罚反对者,使得“沉默或支持”成为理性的均衡选择。
4.信息不对称:人们无法准确判断领导的真实能力或反对的后果,因此倾向于保守策略(沉默)。
最终,博弈的均衡点通常落在“沉默或支持”上,而非“集体反对”,除非出现强烈的外部信号(如关键人物公开表态、外部环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