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轸缓声道:“大王可先在全国加强警戒,调兵遣将,让战车布满道路,营造出全力备战的态势。同时,派出使臣前往韩国,为其配备众多车辆,并携带厚礼。让韩国相信,楚国真心前来援救。即便韩王最终不听从我们的建议,韩国也定会感念大王的恩德,断不会轻易列队攻楚。如此,秦韩之间必生嫌隙,就算他们的军队来了,也难以对楚国构成巨大威胁。倘若韩国听从了我们的意见,停止与秦国求和,秦国必然大怒,对韩国的怨恨必将加深。而韩国若转头与我国交好,必定会对秦国有所怠慢,其应付秦国时也定不会恭敬有加。如此,便能巧妙利用秦韩军队之间的矛盾,使楚国免除祸患。”
楚王听后,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眼中燃起希望的光芒,赞道:“此计甚妙!就依爱卿所言。”
命令下达,楚国瞬间行动起来。边境的烽火台燃起,警示的狼烟直冲云霄。都城内,士兵们忙碌地准备着,一辆辆战车被推出,在宽阔的道路上排列整齐,铁甲闪耀,戈矛林立。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和众多车辆,怀揣着楚国的期望,向着韩国疾驰而去。
楚国使臣一路奔波,终于抵达韩国王宫。韩宣惠王正为秦韩局势焦头烂额,听闻楚国使臣到来,赶忙召见。
使臣进入宫殿,恭敬行礼后,慷慨陈词:“尊敬的韩王,敝国虽小,但得知韩国面临秦国威胁,已毫不犹豫地把全国军队派出。大王尽可随心所欲地与秦国作战,敝国君将让楚军为韩国死战,绝不退缩。”韩宣惠王听了这番话,心中大喜,原本沉重的心情瞬间轻松了许多。
在韩国朝堂上,大臣们围绕着是否接受楚国的援助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公仲侈深知秦国的强大,主张继续与秦国议和,以避免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然而,更多的大臣被楚国的诚意所打动,认为有楚国的支持,韩国未必不能与秦国一战。
最终,韩宣惠王被楚国使臣的言辞和楚国展现出的决心所影响,决定停止公仲侈到秦国议和的行动。
韩国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公仲侈一脸焦急,对着韩宣惠王慷慨陈词:“大王,不能这样行事啊!如今以强大实力侵犯我们韩国的乃是秦国,而用虚名来声称救我们的却是楚国。大王若是想依靠楚国那空泛的名声,就轻易地和强大的秦国绝交,大王必定要被天下诸侯大加嘲笑。况且,楚韩并非兄弟之国,也未曾早有盟约共谋伐秦。我们已有了联秦攻楚的迹象,楚国这才声言发兵救韩,此中定是陈轸的计谋啊!”
韩宣惠王坐在王座之上,眉头紧皱,陷入沉思。
公仲侈继续急切地说道:“再者,大王已经派人把我们的打算通报给了秦国,现在又决定不去践行,这无疑是欺骗秦国。轻易欺骗强秦,而听信楚国的谋臣,恐怕大王日后必定要后悔的。”
然而,韩宣惠王心意已决,他大手一挥,说道:“寡人主意已定,不必多言!”
公仲侈无奈地长叹一声,韩国最终和秦国断交。秦国因而大怒,迅速增加兵力进攻韩国。两国大军在边境对峙,喊杀声震天,鲜血染红了大地。可楚国的救兵却一直未到,韩国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困境。
与此同时,在魏国的战场上,齐军在关津大败魏军。魏军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华夏历2381年,魏臣公孙衍心怀壮志,试图联合各国力量对抗强秦。他约结齐国的田婴,力邀田婴的儿子田文为魏相,而自己则出任韩相,期望能使三晋联合齐国共同合纵抗秦。
起初,这一计划看起来充满希望,各国似乎都有团结一致对抗强秦的决心。然而,现实却残酷无比。三晋在与秦国的交锋中,相继遭遇惨败,丧师割地,损失惨重。这次雄心勃勃的合纵之举,最终以失败告终。
齐国,田辟强见局势不妙,改用储子为相,田婴无奈之下,只得回到了薛地。
燕国,国相子之位高权重,掌控着朝政大权,专断政事。
这一日,苏代为齐国出使燕国。燕王哙在宫中设宴款待苏代。
酒过三巡,燕王哙好奇地问道:“齐王如何?”
苏代目光一闪,心中已有盘算,他回答说:“必定不能称霸。”
燕王哙听闻,顿时来了兴趣,追问道:“为什么?”
苏代不紧不慢地说道:“因为齐王不信任他的大臣。”苏代深知,这番话必能在燕王哙心中激起波澜,他的用意正是激发燕王哙尊重子之。
燕王哙是一位怀揣着理想和抱负的君主。他一心想要让燕国变得强大,成为诸侯中的翘楚。而在他的朝堂之上,子之凭借着出色的才能和巧言令色,赢得了燕王哙特别的信任。
子之深知,要巩固自己在燕国的地位,必须拉拢更多的势力。于是,他以百金赠送苏代,希望能借助苏代的智谋和影响力,为自己的前程铺平道路。而苏代收了重金之后,也心甘情愿地听凭子之的指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鹿毛寿,一个善于揣摩人心的谋士,看准了燕王哙对贤名的渴望,进言道:“大王,如今燕国欲要强盛,不如将国家禅让给国相子之。想那唐尧,被人们称道贤圣,正是因为他曾要将天下禅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唐尧既有让天下的美名而实际上没有失去天下。现在大王若将国家让给子之,子之必然不敢接受,如此一来,大王您与唐尧就具有同样的德行,必将名垂青史,燕国也会因您的贤德而繁荣昌盛。”
燕王哙听了,心中一动。他一心想要成为一代贤君,被后世传颂。在这一番话语的诱惑下,燕王哙决定将国家托付给子之,期望能借此成就自己的贤名。子之得到了燕王哙的托付,地位更是尊贵无比。
然而,燕国的朝堂之上,并非所有人都对这一决定心悦诚服。有人私下议论道:“夏禹举荐伯益,此后仍以夏启的人做官吏。待到年老时,认为夏启不能够担当天下重任,而将天下传给伯益。不久夏启与其同党攻打伯益,夺回天下。天下人说夏禹名义上将天下传给伯益,实际上过后便让夏启自行夺取天下。现在大王说将国家托付给子之,而官吏全是太子平的人,这就是名义上交付给子之,而实际上还是太子姬平当权。”
这些议论传到了燕王哙的耳中,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决定是否真的能够让燕国走向强盛。但此时的他,已经被自己追求贤名的欲望冲昏了头脑,决定采取更加激进的措施。燕王哙一怒之下,将俸禄三百石以上官吏的印信收起来交给了子之。
从此,子之南面而坐行使国王之权,燕王哙则年老力衰,不再过问政事,国家大事都由子之来裁决。子之大权在握后,开始大力培植自己的势力,排除异己。燕国的朝堂上下,人心惶惶,政治局势变得动荡不安。
就在燕国陷入内乱的危机之时,外部的局势也对燕国愈发不利。赵国的中都和西阳被秦国攻占,秦国的势力日益强大,对各诸侯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同年,秦惠文王用司马错之策攻蜀,破蜀军于葭萌关,一举伐灭蜀国。
华夏历2382年,天下纷争不断,局势动荡不安。在燕国,一场政治风暴正悄然酝酿。
燕国相国子之,因得到燕王哙的大力支持,得以掌权三年之久。然而,他的专权之举,引起了燕太子平与将军市被的极度不满。太子平身为燕国未来的希望,怎能容忍国家政权旁落他人之手;市被将军手握重兵,心怀忠义,对子之的所作所为亦是愤愤不平。
于是,太子平与市被暗中联系了齐国的田辟强,希望能借助齐国的力量,铲除子之。田辟强见有机可乘,欣然同意。
在等待齐军到来之前,太子平与市被按捺不住心中的急切,决定先行动手攻打子之。然而,他们低估了子之的实力和准备。子之在燕国经营多年,党羽众多,防守严密。太子平和市被的军队在进攻中遭遇了顽强的抵抗,最终不敌,狼狈而退。
而子之的支持者们,在看到太子平和市被的失败后,纷纷发起反攻。在激烈的战斗中,太子平与市被不幸战死。这场内乱使得燕国陷入了数月的混乱之中,“燕人恫怨,百姓离意”,国家满目疮痍,民不聊生。
在燕国陷入混乱的同时,另一边的战场上,秦军在浊泽与韩国展开了一场激战。韩国的军队在秦军的猛攻下节节败退。韩王深知,以韩国目前的实力,难以与强大的秦国抗衡。为了避免国家遭受更大的损失,韩王决定与秦国讲和,并约定与秦国一起伐楚。
然而,楚王得到消息后,急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谋臣陈轸献上一计,让楚王派人骗韩王说楚国已经出兵救韩。韩王中计,满心欢喜地取消了和秦国的和谈,一心等待楚国的援兵。
但秦兵再次压境时,楚国却没有履行救韩的承诺。此时的韩国,失去了与秦国求和的机会,又没有等来楚国的援兵,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韩国军队难以抵挡,最终大败。无奈之下,韩王不得不再次向秦国求和,韩国的地位在这场战争中一落千丈。
就在秦、韩、赵、楚的势力都困在韩国战场时,齐国看到了绝佳的机会。燕国的子之之乱让齐国的大臣们看到了扩张领土的希望。孟轲、田忌等纷纷极力劝说田辟强出兵伐燕。
“大王,如今燕国大乱,正是我齐国称霸的大好时机。”田忌慷慨激昂地说道。
孟轲也拱手进言:“大王,燕国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我齐国以仁义之师出征,定能拯救燕民于水火,成就一番伟业。”
田辟强目光炯炯,心中权衡着利弊。最终,他大手一挥,下令出兵燕国。
齐军浩浩荡荡地开往燕国,一路上势如破竹。燕国的守军早已在之前的内乱中损失惨重,根本无法抵挡齐国的精锐之师。齐军很快就攻占了燕国的大片领土。
而在秦国,一场对义渠的战争也取得了重大胜利。秦军勇猛善战,一举伐取义渠二十五城。秦国在西北地区占有了大片的优良牧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华夏历2383年,大地风云变幻,各国之间的争斗如暗潮涌动。在齐国,齐王田辟强目光炯炯,心中筹谋着一场惊天的征伐。他一声令下,大将匡章率领着“五都之兵”,会同征发来的“北地之众”,旌旗蔽日,军威浩荡,向着燕国的方向滚滚而去。
燕国的土地上,百姓早已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对本国那腐朽残暴的统治者燕王哙和子之充满了痛恨。当齐军压境之时,燕人竟没有抵抗之意,“士卒不战,城门不闭”,齐军如入无人之境。仅仅五十日,那曾经看似坚固的燕都蓟便被齐军攻破,燕王哙和子之在这场风暴中被无情地杀死。
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齐军在占领燕国后,军纪败坏,贪婪的欲望如同脱缰的野马。他们肆意掠夺民财,将百姓的血汗搜刮一空;毁坏宗庙,亵渎了燕人的信仰和尊严;迁走重器,让燕国的瑰宝流失他乡。燕人的愤怒在心中积聚,叛乱的火种悄然埋下。
诸侯们敏锐地察觉到了齐军的恶行以及燕国的动荡局势,纷纷图谋合纵攻齐,以保存燕国。在遥远的赵国,赵武灵王一身戎装,站在城楼上,望着远方。他心中坚定了联合楚魏“伐齐存燕”的决心,并派大臣乐池护送燕公子职由韩入燕,为燕国的未来留存一丝希望。
楚国,楚王高坐朝堂,与群臣商议着伐齐的大计。他深知魏国的重要性,为了确保魏国能留在同盟之中,楚王许下重诺,割地六城予魏。一时间,伐齐的声势愈发浩大,齐国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危局。
可就在这关键时刻,秦国却以救齐之名悍然出手干预。秦国的铁骑如疾风骤雨,迅速攻下了魏国的曲沃。同时,联合韩国对魏国展开了凌厉的外交施压。魏国在这双重的压力之下,权衡利弊,最终无奈地退出了合纵伐齐的联盟。楚国独木难支,精心策划的伐齐之谋只得作罢。
秦国的兵锋并未就此停歇,在与韩国的交锋中,秦军在岸门大败韩军,杀声震天,韩军丢盔弃甲。面对强大的秦国,韩国不得不低下头颅,派太子仓去作人质,向秦国求和。韩康权衡再三,决定对秦转为连横战略,依附于秦这棵大树,以保韩国的一时安宁。
华夏历2384年,这是一个烽火连天、诸侯纷争的时代。在这片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各国之间的博弈从未停歇,权谋与智慧的较量,武力与战略的碰撞,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越国,这个南方的强国,在越王无强的统治下,野心勃勃,企图攻伐齐国,以扩张自己的领土和势力。田辟强,齐国之主,面对越国的威胁,心急如焚。他深知齐国若与越国正面交锋,必将陷入一场苦战,甚至可能危及国家的存亡。于是,他决定派遣使者,前往越国,试图以游说之术改变越王的心意。
使者日夜兼程,终于抵达越国的王宫。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中,使者见到了越王无强。他恭敬地行礼后,言辞恳切地说道:“越王陛下,齐国与越国本无冤无仇,如今您兴兵攻齐,实非明智之举。楚国,地大物博,兵力雄厚,且与越国相邻。此时楚国正将兵力集中于北方,国内空虚。若您移师攻楚,必能取得丰厚的战果,成就一番霸业。”越王无强听着使者的话语,陷入了沉思。
与此同时,在西方的秦国,秦惠文王也在为自己的国家谋划着。楚国对齐国的商於之地发起了猛烈的攻势,这让秦国感到了威胁。为了缓解楚国的压力,秦惠文王决定派出相国张仪入楚。张仪,这位能言善辩的谋士,带着秦惠文王的使命,踏上了前往楚国的征程。
楚怀王在华丽的宫殿中接见了张仪。张仪巧舌如簧,假许割让商於之地给楚国,条件是楚国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楚怀王被张仪描绘的美好前景所迷惑,中了这缓兵之计,竟然同意了秦国的要求,绝齐撤兵。然而,当楚军退兵之后,秦国却违背了承诺,拒不割让商於之地。
楚怀王得知自己被秦国欺骗,怒不可遏。楚国转而与齐国结盟,北围秦国前一年攻下的曲沃、以及於中地区,试图扼制秦国东出的步伐。一时间,战争的阴云笼罩在华夏大地的上空。
齐王得知越王无强发兵攻打齐国的计划后,为了避免战祸,竟想出了一招巧妙的计策。他亲自写信给越王,信中写道:“越王陛下,如今楚国三大夫张九军,北围曲沃、於中,以至无假之关者三千七百里,景翠之军北聚鲁、齐、南阳,兵力分散。此时正是越国伐楚的绝佳良机。若您能趁机攻打楚国,必能大获全胜,收获无数财富和土地。”越王无强读了齐王的信,心中的天平开始倾斜。他认为齐王所言不无道理,楚国此时兵力分散,确实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越王决定听从齐王的建议,转而攻打楚国。
楚王得知越王的军队来袭,大惊失色。但他很快冷静下来,调兵遣将,准备迎击越军。楚国的将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楚王终于成功地击退了越王的军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而在另一边,秦国的大军也没有闲着。秦将樗里疾率领着精锐的部队,攻占了蔺地,俘虏了赵将赵庄。这一胜利让秦国的士气大振,也让周边的国家对秦国更加敬畏。
秦国为了进一步巩固与魏国的关系,派人来到魏国,立魏公子遬为太子。魏襄王为了表示对秦国的友好,亲自与秦王在临晋相会。两国的君主在会面上相谈甚欢,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和合作。
华夏历2385年初,春寒料峭,大地尚未完全从冬日的沉睡中苏醒,战争的阴霾却已笼罩在华夏大地之上。楚怀王满心恼怒,被张仪的巧言欺骗让他觉得颜面尽失,盛怒之下,他毅然起兵攻秦,欲一雪前耻。
此时的局势错综复杂,秦、韩、魏三国陈兵一方,楚、齐两国则在另一方对峙,大战一触即发。而在这紧张的氛围中,田辟强,这位齐国的君王,却依然选择派兵联合宋国一起围攻魏国的煮枣。他妄图在这场混乱的局势中谋取更多的利益,却未曾料到自己正逐渐陷入一个危险的泥潭。
战场上,秦军东路主将樗里疾、中路主将魏章智勇双全,在丹阳、蓝田之战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大破楚军。那喊杀声震彻云霄,楚军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紧接着,魏章向西与西路甘茂部会师,气势如虹,一举攻取楚汉中六百里地。捷报传来,秦国上下一片欢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