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清当汉官,其实也是很惨的!是个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的生意,一不小心就得亏个血本无归。
哪怕是如余万清这样武进士出身的汉人武官,想要当上实缺也得花钱买!
实际上大部分汉官的“缺”,都是要花钱买的!
而且这个“缺”还不一定是“实缺”,不是说你花了银子就能走马上任了——这样的职位当然也有,比如说京官,这吏部就能定了,吏部、兵部铨选的时候打点一笔,也许就有了。可大部分的地方官职并不是吏部、兵部可以独自决定的。而是吏部、兵部铨选后发地方候缺。
也就是说,花了钱后还是一个候补官,得到地方上去找督抚再买实缺......花两遍银子不算,还得花时间慢慢等。因为对汉官来说,总是官多缺少。
所以一个文进士从高中到当上一个实缺知县,等个十年八年也不稀奇。
而在这十年八年中......他还得在候缺的督抚衙门里当白差!所谓白差,就是白当差,不拿钱!
清朝的汉官都是拿到实缺后才开始算俸禄的!
没有实缺,就一文钱没有!
没有钱拿,但你还得白当差——督抚衙门里杂活可多了!因为清朝督抚衙门里面有编制的正式官员很少,如果不算标兵军官的话,就只有一个!
总督或巡抚!
这可是相当于省政府的衙门!一个官怎么管?所以通常清朝的督抚都得给自己配上一大群的师爷、随从、家人,依靠他们去管衙门里的事儿。但这些人都是要花钱雇的......这督抚要是个大贪官还好,万一遇上个清官呢?就那么点俸禄和养廉,能雇多少绍兴师爷?
所以白当差的候补官就挺好用......不仅不用花银子,出了岔子还能丢出去背黑锅——这“锅”一般不能让师爷背,一来师爷不是在编人员,不应该负责啊!二来绍帮师爷也抱团,不好拿捏。
因此这个大清汉官......其实是个高风险的官,一不留神就当亏了。
太平天国没闹起来的时候,他们已经当得很辛苦了,现在就更别提了......都有点官不聊生了!
民不聊生要反,那官不聊生该怎么办?
当然......也只有一个反字了!
历来天下大乱之时,地方守臣割据自雄的还少吗?
好不容易来的官,下了血本的,凭什么太平军过一回境,他们就罢官的罢官,流放的流放,甚至还要一死报君王?
他们凭什么不能和地方豪强勾结,私征税赋,私募军队,私设公堂,私自霸占朝廷的州府?
这......多好啊!历朝历代不都这么干?史书上这样的官不要太多!
这书上说的没错啊!
这大清朝接下去大概就朝着汉末、唐末、元末去了。大清的地方守臣,不考虑弄个主公当一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