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公卿们耳中则是“留就留,怕你不成。”
出现这种情况全在于认知的偏差。
董卓与杨陵去岁便相识,曾并肩作战讨伐黄巾,杨陵对董卓的态度一直谦卑有礼。
今日突然意见相左,且态度坚决,董卓与李儒不免多想一些。
而在座公卿对杨陵为人并不太熟悉,只知道他是弘农杨氏旁支,天下名将,更是长公主的驸马,维护大汉威严,理所当然。
酒宴散去,公卿退走。夜宴之上,仅剩董卓、杨陵,以及李儒三人。
“望舒今日何意啊?”董卓面色阴沉的问道。
而一旁的李儒却似笑非笑的望着杨陵。
杨陵知道,要是答得不好,今日恐怕难以活着出这显阳苑。
杨陵起身拱手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说道:“念及昔日与董公并肩战于河北,不忍见董公身首异处,故有此言!”
董卓心中疑惑,而李儒却笑道:“忠武侯此言何解?”
杨陵上前几步说道:“董公戍边多年,内讨黄巾,外平定羌乱,乃大汉的英雄。若擅废天子,必背上千古骂名。”
李儒没有丝毫避讳的说道:“忠武侯是聪明人,掌天下权柄,何惜身后之名?这满朝公卿的口中,我凉并子弟,又有什么身后之名?”
杨陵一边听着李儒的话,一边注意着董卓的表情。
当李儒说出“何惜身后之名”后,董卓的眼角明显向李儒那边瞥了一瞥。
董卓青年从军,黄巾之乱前多次参与了汉军对西北羌人、匈奴人、鲜卑人的平叛之战。
年轻时候的董卓与大多数大汉男儿一样,欲学霍去病建功塞外,都有着一个英雄梦。
只是汉廷的腐败与满朝公卿对边将的轻视,让他心理开始慢慢扭曲,而李儒也如同董卓一样对着满朝公卿充满了怨恨。
而入洛阳之后,袁隗的态度成了点燃董卓与李儒的导火索。
杨陵大笑道:“荒谬!满朝公卿轻视我等武人,我等便要做这天怒人怨之事吗?岂不坐实了我武人粗鄙之言?”
听了杨陵的话,董卓有些疲惫的说道:“袁隗已经同意废立天子之事了。”
“此事万万不可!袁隗老贼要害董公!”杨陵大声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