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沿着来路返回,借着篝火在溪水旁简单吃过了晚饭,君策没有点燃烛火看书,而是跟着张谦弱去往附近的树林间,借助月华光芒,取出背后桃木剑,君策跟着张谦弱的指点和牵引轻轻挥动长剑,不是武道修习,更像是对于道家真言的剖析理解,另一种方式的验证参悟。
真页就坐在树林边缘,依靠着身后的一颗古树,闭上眼睛手中转动佛珠,轻轻诵读佛经,站在不远处礼镌河边的荀念竹手中也有一串佛珠,只是她看着坐在树林外的真页,却有些不敢像往日那般随心诵念真经,生怕哪里做的不对。
荀踽年纪毕竟已经大了,早早休息在马车上。荀修仁没有过分探寻三位道德谷少年的生活言行,他没有了起初的敌意又收敛了后来的好奇,便日夜不息地手持长剑修炼武道,眼神始终坚毅。他时不时会与车队中的护卫切磋交谈,一心一意沉浸武道修炼,只是和姐姐荀念竹还有爷爷荀踽说话时偶尔有些笑意,其他时候都是不苟言笑。
清晨时分,张谦弱和君策照常天蒙蒙亮的时候就睁开眼,即便是在夏日时分,露珠微微深重的小溪岸边终究是比城镇来的清凉舒适,张谦弱和君策各自拿了一本书随意坐在那边,借着初熹的日光默默精读。
真页同样坐在一侧捻着佛珠闭眼诵读,虔心诚意,小小年纪却如那老僧入定,听张谦弱说真页这个小和尚在道德谷上也颇有些名气,年幼时就曾跟着主持师傅去往各处寺庙论法,每每都有精妙之语,许多人视为佛子在世。
在三位道德谷少年之后,最早醒来的却不是荀踽和荀念竹,反倒是年纪最小的荀修仁,手持长剑走出休憩马车,先是看着三位少年端坐礼镌河岸边的精读潜心模样,想了想没有上前打扰却也没有主动行礼示意,他独自走到空无一人的岸边,气定神闲地呼吸吐纳,而后开始舞剑如风。
待到荀氏家中人和随从护卫也都醒转休整完毕,荀修仁率先收剑往回走,张谦弱和君策则一如往常要将书上的某些语句彻底琢磨一番才肯罢休,即便是读书不久的君策也在山上跟着张谦弱学来了这种习惯,真页总是最晚回到队伍中的那个,佛经妙语的日日诵读和参悟与道家儒学要有更多不同,像是顿悟一说总要更多落在佛家修行上,正是此理。
之后一路同行,到了一些熟悉城镇,荀踽有时独自前往有时带着荀念竹一起,详细商谈交易来往的细节,银钱交易讲求斤斤计较,荀踽从商多年,也是存了将这些细微道理传授给聪慧懂事的荀念竹的念头。
若是路过并无商贸往来的城镇,不知是照顾三位同行少年,还是荀踽同样有意让孙子孙女多看看些世事人情,也会在这些城镇停留数日光景,或是走过城中名胜,或是虔心去往道观寺庙,也会在儒家私塾之类的地方,荀踽往往愿意多出些银两,买上几本据说是最近从道德谷山上书院流传下来的书籍。
走走停停,看过听说,始终细心观望君策的张谦弱觉得少年身上的那股从容不迫要更为圆满精熟,身心似乎也随着慢慢安定下来,不再时不时望向身后的那座已经逐渐看不见的天门。
真页同样在修习佛法之余观望了一番君策的根骨气象,虽然好像更应该是道家的寻龙望气之术,真页却比张谦弱更为熟练,触类旁通,其实道德谷山上的各处书院道观寺庙也不尽是只有喋喋不休的争论。真页看得出君策那早早被人培育心田的种子正在茁壮生发,逐渐破土而出,就要开花结果。
自从那日礼镌河旁的一番言谈之后,荀踽似乎打开了心结思绪,几乎每一日都会在与三位少年同桌吃饭时聊起些当年此时读书治事所遇到的困惑不解,三位少年没有妄自菲薄也没有过分傲慢,只是拣选自己能够理解并且尚能说上几句评论的事情,尽量简单详细地说些见解感悟,对于不能理解或是没能获知全貌的事情则全然不予置评,更不会随意指点。大多时候君策都只是默默听着,若有几人交谈间值得深入思索的问答他也会记在一本书简上,真有了几分读书人的刻苦认真模样。
几人所说之事天花乱坠无奇不有,有说市井坊间对于商贾之道的勾心斗角,有书上圣贤道理的细微值得琢磨处,有所遇官员武将的政绩趣闻和道听途说的腌臜故事,有一些道观寺庙供奉香火的不同讲究,有擦肩而过的江湖武林人士的悲欢离合……大多没有什么着落处,却都是荀踽抛砖引玉的砖石,三位少年多加思索,认真作答深究,有时还会各自交换意见,张谦弱和真页甚至都快聊到佛道之辩去了。
对于武林江湖和庙堂沙场的事情,荀修仁会听的比较仔细,也会难得插话几句,在荀踽半开玩笑半欣慰的解释中,三位少年才知道那个被爷爷道破心性而满脸涨红的年轻人,原来一直向往江湖风光,也曾期待过上阵杀敌,取敌将首级于万军之中,所以勤勉练剑修习武道,虽然年轻人尽量面无表情地争辩说是为了守卫家族,荀踽和荀念竹还是笑着将年轻人的向往理想说给了三位少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