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衢大街宽敞、平整,地上铺着青石砖,只有街边才能看到积雪的痕迹。
大街上张灯结彩,行人摩肩接踵,保持着年前的热闹景象。
不时有载人的马车靠在道边和车夫的大喊声。
“快上车了!快上车了!
“西门到东门,只要钱两文半!”
杜布还记得,六年多前从西门到东门,只要一文钱。
现在竟然涨价这么多,看来这是马车夫们要在“杀过年猪”了。
——
拄着锄头把,脚下跟着黑不溜秋的“小白”,保持着普通老者的模样,杜布缓步行走在“通衢大街”上。
中央的黄金位置,一家四层楼高、金碧辉煌的店铺招旗上绣着“朱记杂货”四个字。
由于是年前,家家户户都在准备备年货,所以店里进进出出的顾客不少。
再经过名叫“牛记杂货”、“胡记杂货”、“许记杂货”的多家杂货店,其门口对联仍然张贴着与“朱记杂货”一样的对联,生意同样沦陷,而门口的对联依然如故。
“生意兴隆通象鼻,财源茂盛连大海”。
杜布猜测,通北县贾家在接手了摩托罗县齐家的生意后,并未改变原来的经营模式。
——
杜布一行来到“通衢大街”中央、位于北区的“摩托罗武馆”,但它已经改名为“摩托罗县第一武馆”。
开馆大门敞开,门前排了长长的队伍。
队伍里,有大人,边上还带着十岁左右的半大小孩。
他们看样子是过来报名习武的。
而在队伍附近,还有武馆人员在大声地吆喝,“来啊!赶快报名啊!
“小年之日,全县第一武馆招新啦!
“学费有优惠啊!
“通北县修士家族特派私家教练!
“全县方家‘药尘医药’特供武艺修炼丹药!”
【先天武艺随便学,】
【后天学费打八折!】
【贾氏私教随便选,】
【方家汤药皆不缺!】
武馆人员声嘶力竭地喊叫着“武馆招新”的顺口溜。
而后面还陆陆续续有人过来排队。
——
怎么武风突然兴盛了?
杜布停步伫立,神识散开,整个县城的情况尽入眼底。
小主,
和以前相比,县城多了七位引气修士和一位凝液修士。
他们都在“药尘医药铺”。
至于武馆,竟然开了三家。
其他两家也在招新。
现在招新竟然这么激烈?
杜布停步观看。
——
“哟,田先生,您也带孙子过来学武?”
一位衣着光鲜、满脸肥肉的高大男子与一位五十岁左右的中老年男子打招呼。
朱掌柜身边,站着一位衣着绸缎、细皮嫩肉、身体看起来有些虚的九岁小孩。
模样与朱掌柜有些相似。
这位“田先生”身子干瘦、戴着眼镜,一身斯文但寒酸的打扮。
杜布对这位“田先生”有印象,因为他曾于齐家的“中堂书馆”给齐家和仆人子女授课。
田先生身边跟着一位十一岁的小孩,个子瘦高,粗布衣裳。
他手上有一些茧,看来习武已经有一定的年限。
“‘十顷’,来给朱掌柜见礼!”
田先生给那名叫“田十顷”的孙子叫唤道。
“给朱掌柜见礼!”
田十顷见礼干脆利落,举止不卑不亢。
——
“朱掌柜,您是给儿子报哪个班啊?”
田先生客气地问道。
“田先生,这是我孙子,名叫‘朱学武’。”
朱掌柜不以田先生说错话而恼火,继续笑眯眯地道,“当时我给这孙子取名,就是希望他学一学武艺,最好能够修炼到先天。
“有了先天武艺,那就是更好就业。
“不仅比我这做掌柜的收入不低,而且还可以延年益寿。
“可是这孩子只爱学习文化,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