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在“味之道”上,则需要伸出舌头或用来感知味道。
只有鱼类、鸟类、野兽或人类都有舌头,但各自的味觉感知却很不相同。
甜味、鲜味和咸味分别代表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盐类的味道,而它们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所以感知特别敏感。
至于苦味和酸味,则代表着食物可能有潜在的有毒物质和细菌性腐败,因此它们一般能让人避而远之。
如果对这些味道不敏感,该知的不知,而不该知的却知了,那就很容易导致死亡。
与人类相对比,家犬是杂食性的动物,因此有与人类相似的味道,虽然其味觉赶不上人类那么发达。
野猫、老虎、狮子等作为顶级的食肉动物,偏爱鲜味,对于甜味需求却很淡,并且对于其他味道亦不太敏感。
但它们有发达的嗅觉器官,可以部分地帮助缓解味觉不发达的限制。
而像阿花之类的家鸡,对于味道的感知亦比较弱,因为它们是囫囵吞枣式的饮食,对于味觉的需求不高。
——
牛、羊、马等植食性的动物,需要吃食各种各条的植物,而其中相当部分有着毒性。
为此,它们必须并且能够快速地品尝出各类复杂的味道。
而在鱼类中,不同的鱼类对味道的感知不同。
有的鱼类的味蕾不仅分布在嘴里,还遍布了全身,其中鲶鱼的味觉在所有动物中最惊人,是味觉已经比较发达的人类的十倍以上,几乎可以和一些感知更为敏锐的昆虫相媲美。
而像鲸鱼之类的某些大型海洋鱼类,其味觉并不怎么样,并且同样采用囫囵吞枣式的饮食方式,结果经常吃下去许多不该吃下的东西,最终导致腹胀身亡。
——
对于常人而言,“视之道”、“听之道”、“闻之道”和“味之道”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而“触之道”似乎并不那么重要。
然而,其重要性却不能低估。
像“冷热”感知,如果被剥夺,或者异常,那么过于寒冷、过于炎热之下,身体可能会受到伤害。
而疼痛感知亦是触觉的一部分,如果这种感觉被剥夺,那么就会遭受疼痛而不自知,进而导致身体遭受更大的伤害。
人类甚至还可以通过触摸感知到其他的东西的形制,形成认知,如盲人同样可以借助于触摸来感知钱币数值、进行买卖、学习文字和阅读书籍。
而在外界环境空气流动、地面振动等出现的时候,触觉对于环境的感知亦相当重要。
对于那些没有穿着鞋子的鸟兽而言,由于直接接触到地面,并且有着发达的嗅觉和听觉等,因而对环境的感知远远用过普通的人类。
特别地,那些生活于地下的虫兽,由于地面更容易传导振动,并且这些振动能通过地下的巢穴得以放大,所以这些触觉对于它们而言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