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霍乱善后

“那么多的难民又是怎么回事?官军为何要进入民众住宅?”

“很多叛军逃入民宅内,而且有些叛军就是城内的人,所以末将叫人对每家每户都进行了审查。”

“那校场上的那些俘虏又是怎么回事?”

“那些都是造反份子,正在给他们做军事管教。”

“他们都已经投降了,为何还要这么折磨他们?”

“这些造反的乱臣贼子,不杀他们已经算好了,给点惩罚也不为过吧?”

“他们原本都是为我大明驻守边疆、流血流汗的边屯将士。”杨一清大声喝斥道。

“这......”曹雄一时无法回答。曹雄带兵入城以后对宁夏城进行了洗劫式的清理,放纵士兵烧杀抢掠。一方面是为了清除所有对刘瑾不利的证据和檄文,另一方面就是为了趁机捞一把,还可以把罪责推到朱寘鐇身上,故意扩大朱寘鐇的危害。杨一清乃文武双全的战场老将,一眼就看出了曹雄的恶行。

一旁的张永马上打圆场道:“曹将军带兵守卫黄河阻止叛军渡河,现今又攻入宁夏城,剿灭了叛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有点小差错也难免,就不要再这么咄咄逼人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杨一清知道曹雄是刘瑾的亲属,也拿他没办法,再说确实也是他带兵渡河的,于是道:“曹雄,你把你的士兵全部撤出,回到陕西,做好原来的布防;这里善后的事宜由我亲自处理。”

“末将遵命。”曹雄碰了一鼻子的灰,只能乖乖离去,心想反正该清理的都清理了,该拿的也都拿了,此时离去,将烂摊子留给朝廷也好。

曹雄带兵走后,杨一清带着张永,把所有的士兵都登记训教好以后,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散都编入了各军。有的不愿参军的就给予了一定的路费让其回家,并安排军队,协助城内的百姓把毁了的房子重新修好,安抚老百姓都回各自的家中。几日下来,渐渐的恢复了宁夏城的日常生活,但经过此次战乱和被曹雄的洗劫之后,宁夏城人口锐减了一半,百姓生活也是困苦难堪,虽然生活上是恢复了秩序,但整个宁夏城还是陷入在一片哀伤之中,似乎少了一些生机。张永一直随着杨一清入军走民,穿街走巷;看着那骨瘦如柴、衣衫褴褛的士兵,谷糠充饥、劫后余生的民众以及残垣断壁、凌乱不堪的宁夏城,心里也不免泛起一些涟漪,产生了怜悯之心。

几日下来,张永见杨一清处事公道,爱民如子,治军有方,处处为百姓生活着想,处处为将士利益考量,处处为大明稳定考虑;大公无私,鞠躬尽瘁,也深深的被杨一清的为人所折服。两人经过几日的相处,关系逐渐融洽,无话不谈。

这一日,大军在宁夏善后完毕,正准备开拔回京。一传唤兵来到杨一清面前,送上一个包袱道:“将军,这是一瞎眼的老妇人托人送来的一个包袱,她说自己是孙锦文的乳母,务必要我们把这包袱交到将军手上。”

“哦,那她人呢?”杨一清接过包袱道

“据说那老妇人,托人送包袱之后就跳入黄河了。”

“啊!”杨一清一阵惊讶,打开包袱一看,里面是一张安化王的讨贼檄文,和一叠周东在宁夏丈量田亩的账册,檄文里面细数了刘瑾十七条罪状。原来曹雄攻入宁夏城后,对整个宁夏城进行了全面搜索,把那些对刘瑾不利的标语和证据全部清理完了,并对俘虏的士兵就进行严刑拷打,甚至对一些深宅大院直接烧毁,搜罗并销毁了全部的檄文和不利证据。所以,杨一清大军到了后,整个宁夏城才会遍地哀嚎,但已经见不到一丝对刘瑾不利的东西了。孙景文为人小心,把这些资料放在里鲜有人知的乳母家里才躲过了曹雄的搜查。

杨一清将包袱里的资料拿到张永面前,说道:“张公公,你也看看吧。”

张永看了檄文和田亩账册后,一言不发,回想这几日遇见的各种悲惨景象,心里也是五味杂陈,其实他比谁都清楚刘瑾做的那些事。

杨一清见张永陷入沉思,走上前拉住张永道:“公公,此次随军征讨,一路颠簸辛苦了,幸得公公的支持,本官才能顺利完成善后工作。如今外乱已平,可内患怎么办?”

张永问道:“杨将军所谓内患是指什么?”

杨一清翻开手掌,在上面写了一个“瑾”字。

“此人,日夜在皇上身边,耳目甚广,皇上甚为信任,将军万不可妄言。”

“公公也是皇上近臣,为何非要以他为首,唯他马首是瞻?”

“咱家只对皇上负责,至于权势并不计较。”

“可如今,他祸害朝廷,祸害百姓,祸害边屯将士,他们的疾苦你也看到了,他们可都是皇上的子民,大明的子民,对皇上负责,就要对他们也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