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问题在于,这个税率二百四十多年来都没变过!
为什么明朝不增加商业税?因为读书人反对。而读书人为什么会反对呢?因为他们家家户户都是富有的商人。
读书人会给自己加税吗?
骂声过后,沈天石挥手示意,那一百二十万两白银,他当然不会傻到独自占有。他先划拨一半到紫禁城,用来充实内帑,也就是崇祯皇帝的私人财库。
另外再分十万两给骆大人,改善锦衣卫兄弟们的生活,剩下的他会带走,作为去潼关的军费。
那天晚上,分配完毕后,骆养性的嘴角都快笑歪了。
又过了一天,清晨时分。
天空阴沉,又开始下雨。崇祯十六年的夏天,雨水充足,旱情有所缓解,只是对大明帝国来说,已经来得太晚了。
在紫禁城,早朝开始了。
天气阴郁,光线昏暗,文武百官顶着风雨缓缓走过金水河。沈国辅穿着三品官员的服饰,与几位副官走在队伍中,其他官员都远远避开他,耳边不时传来议论声。
自从他唯一的儿子成为锦衣卫指挥同知以来,这样的非议每天都有。读书人,读书人的尊严啊。自古以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沈天石的行为被看作是自我堕落,他可是举人出身呢。
金銮殿上,早朝进行。
天色阴沉,光线暗淡,文武官员分列两旁,殿内的大人们窃窃私语,就像一群嗡嗡作响的蜜蜂。
"皇上驾到,肃静!"
太监高喊一声,崇祯帝坐上了宝座。在大明朝,不必每天都行三叩九拜的大礼,到了中后期的朝廷,更像是……欧洲的议会,风气开放,甚至可以说有些狂放。
"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一切都按部就班。
王承恩话音刚落,一位御史走出队列,躬身说道:"臣有本奏!"
"臣也要奏!"
瞬间,金銮殿上群情激愤。
沈国辅脸色微变,这些御史大多数与东林党和复社有关联,他们会弹劾谁呢?自然是他沈大人的爱子。
如果说这些人与沈天石有仇,或者与晋帮勾结,那也不一定。
这就是明朝中晚期官场的现状。这些人自称为清流言官,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无论有事无事都要上奏一番,说穿了,无非是博取关注,寻求名气……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在蹭热度,搏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