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一带向来富庶。

彼时的上海地区还不叫做上海,而是松江府,下属有华亭、上海、青浦三县。

这块区域因为得天独厚的位置,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成为了孙氏吴国的发展重地,有着相当高的战略价值。

后来到了北宋,上海在兼并吴越国后得到了再次发展。

再到蒙元,这里被被大都的可汗获准升级为独立县,朝着更大规模的贸易口岸目标迈进。

其中还有一件改变这里的事件,那就是黄道婆将海南棉纺技术带回了松江。

到了明朝中叶,松江府植棉业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土地大半种植棉花。同时,棉纺织生产也成为松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各乡镇几乎家家都投入了纺织活动。其时“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松江府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外地商人纷纷到松江来收布,布商挟重资而来,白银动辄数万两,多则数十万两。以至明代的小说,如《金瓶梅》等,都有到松江贩卖棉布的情节,松江棉布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所以,松江府不仅位置得天独厚,而且有着非常良好的纺织基础。

朱辰选定这里作为率先发展纺织业的特区,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而对于朱辰选定的松江府,倒也非常符合朱元璋的心意,在他心里其实还有一点,那就是松江府离应天府不远,可以轻易的将松江府完全掌控住。

不过,朱元璋还是提出了心中的一点疑虑:“可是如果大家都织布去了,谁去种地?吃什么?”

朱标和刘基也是点头。

这个问题很实际。

民以食为天,历朝历代之所以如此重视农业,重农抑商,以农为本,这也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如果大家都跑去经商,织布了,那谁还去种地?

没有人种地,哪来的粮食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