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辰这是把他当成普通的读者。
挺好。
既然这样,那他也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读者吧。
在这里没有洪武皇帝朱元璋,只有忠实读者朱元璋。
想通这些。
朱元璋笑了,道:“咱刚刚只是开玩笑而已,先生不要挂怀,不过以先生之大才,如果真的有机会,先生应该出去看看,咱想朱元璋一定会以国士之礼待之。”
朱辰也是笑笑,道:“当然,如果真的有机会的话,我当然想出去看一看。”
大明已经走向了一条新的未知的时间线,这条时间线因为他而衍生出来的,他当然想要看一看,大明在这条时间线上,究竟能够走多高,走多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过他现在还不知道究竟能不能过去,怎么过去。
而且现在也还不是过去的时候。
大明现在应该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恐怕困难比变化多吧。
果不其然。
朱元璋在沉吟片刻后,道:“朱先生,咱不说那些玩笑话了,说正经的,假如朱元璋真的能打破你说的什么小农思想,想要去改变大明,可即使他是皇上,光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恐怕也是远远不够的吧?”
“不错。”朱辰点头。
难怪朱元璋一来就说想把他拉过去帮他,看来是人手不够用了呀。
不过这也不奇怪。
因为大明洪武一朝本来就武将充沛,文官不足,很多文官都只能启用前朝的文官。
而通过科举选拔的人才,无论是在质还是在量上,都是远远不足。
朱辰明知故问道:“可是人才不足?”
朱元璋点头。
朱辰道:“大明的前朝,也就是蒙元在统治华夏的时候,选拔人才很多都是通过举荐,国祚九十七年,一共举办的科举考试仅仅才十六次,而且还带有严重的民族主义,蒙古、色目人只要通过两场便可赐进士及第,汉人则苛刻得多,这就使得原本公平的科举开始变得不公平。”
“原本公平的科举不再公平,真正有才华的汉人难以进入朝廷效力,发挥才能,当时更是有了八倡、九儒、十丐一说,所以蒙元一朝后,民间对于读书不再重视,对于读书人的培养也日渐荒废。”
“直到元朝覆灭,这个问题依旧存在。”
“朱元璋建立大明以后,由于人才的急缺,朱元璋其实是先采取了荐举制度,并同时筹划恢复科举制度。”
“洪武三年,朱元璋宣布重开恩科,他满怀希望,希望科举考试可以帮助国家解决人才问题,可以帮助他选拔他所认可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但是,通过科举取士的人才并没有使朱元璋满意。他认为选取的人虽有一定的学识,但是缺乏管理地方的能力,这与他的期望有较大的差距,不免使得朱元璋有所失望。”
“而且推行科举制度受到了朝中一批人的阻拦,他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