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目光坚定,抱拳回道:“主公,不管他们有何阴谋,我们都已做好充分准备,定让他们有来无回,铩羽而归。”
曹操点了点头,双眉紧锁,开始陷入深深的思考,思索着应对之策。就在这时,一名探子匆匆来报,说发现神秘势力正在集结大军,营帐连绵,军旗蔽日,似乎准备发起大规模进攻。
曹操神色严峻,立刻召集将领们前来商议。在会上,大家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有的将领主张主动出击,趁敌人尚未准备充分,打他们个措手不及,杀其锐气;有的则认为应该坚守城池,以逸待劳,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消耗敌军的力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曹操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敌军势大,兵强马壮,贸然出击恐有风险。但一味防守也非长久之计,容易陷入被动。”
李逸略一思索,说道:“主公,末将认为,我们可以派出一支奇兵,轻装简从,绕到敌军后方,骚扰他们的补给线,打乱他们的部署,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曹操眼睛一亮,拍案叫好,说道:“此计甚妙。李逸,此事关乎重大,非你不可,你亲自带领这支奇兵,务必完成任务。”
李逸领命而去,挑选了一批精锐之士,迅速出发。曹操则在城中积极部署防御,安排士兵严守各个城门,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大战。
李逸带领的奇兵在敌军后方神出鬼没,时而袭击敌军的粮草车队,时而破坏敌军的营帐。让敌军苦不堪言,焦头烂额。敌军首领得知后方神出鬼没,时而袭击敌军的粮草车队,时而破坏敌军的营帐。让敌军苦不堪言,焦头烂额。敌军首领得知后方被扰,气急败坏,不得不分兵应对,这使得其正面进攻的力量有所削弱。
此时,曹操看准时机,打开城门,率领大军如猛虎下山般杀向敌军。曹军士气高昂,喊杀声震天动地。敌军阵脚大乱,节节败退,丢盔弃甲。
这场战斗,曹军再次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曹操和李逸并肩站在城楼上,神色凝重地望着远处敌军溃败的身影,心中并未有太多的轻松。
“主公,虽此次获胜,但敌军元气未伤,恐怕不会善罢甘休。”李逸眉头紧蹙,忧心忡忡地说道。他的目光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即将面临的重重困难。
曹操微微点头,目光深邃如渊,带着久经世事的沉稳和洞察:“是啊,我们需得未雨绸缪,以防敌军再次来犯。切不可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掉以轻心。”
两人缓缓走下城楼,脚下的石板路仿佛承载着沉重的责任。他们开始着手整顿军务,曹操下令犒赏三军,让那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将士们得到应有的奖赏。同时,他安排专人让受伤的士兵得到妥善的医治和休养,务必让每一位伤者都能感受到关怀和温暖。
然而,就在这时,朝廷却传来了一道犹如晴天霹雳的旨意。原来,朝中有人嫉妒曹操在边疆的赫赫战功,心怀叵测地诬陷他拥兵自重,意图谋反。这道旨意犹如一把利剑,直直地刺向曹操的心头。
曹操接到旨意的那一刻,怒不可遏,双目圆睁,双手紧紧握拳,关节泛白:“吾一心为国,征战沙场,保家卫国,竟遭此污蔑!天理何在!”他的怒吼声在营帐中回荡,充满了愤怒与不甘。
李逸赶忙上前劝道:“主公,此刻切不可冲动,意气用事只会让局势更加糟糕。需冷静应对,想办法化解这场危机。”他的语气坚定而沉着,试图让曹操平复心情。
曹操深吸一口气,努力压制住内心的怒火,沉思片刻后,目光坚定地看向李逸:“李逸,吾信你。此次派你进京面圣,务必向圣上澄清事实,还我清白。”
李逸郑重地点点头,抱拳说道:“主公放心,末将定不辱使命。”随后,他带着使命踏上了进京之路。一路上,他小心翼翼,不敢有丝毫懈怠,时刻警惕着可能出现的危险和阴谋。
终于抵达京城,李逸顾不得休息,立刻前往朝堂。在朝堂上,他面对众多权贵的质疑和刁难,毫不畏惧,据理力争,言辞恳切地向皇帝陈述曹操的忠心耿耿和赫赫战功。皇帝坐在龙椅上,神色阴晴不定,半信半疑,最终决定派钦差前往边疆调查。
在等待钦差到来的日子里,曹操和李逸依然不敢放松警惕,继续加强边防防御。他们日夜操劳,不敢有丝毫疏忽,生怕在这个关键时刻给敌军可乘之机。
终于,钦差带着一队人马风尘仆仆地到来。经过一番详细的调查,查阅军籍、询问将士、勘察战场,钦差终于还了曹操清白。
曹操和李逸得知消息后,这才松了一口气。
曹操和李逸虽然洗清了冤屈,但朝廷中的那些阴谋家并未就此罢休。
在京城的李逸察觉到了一些权贵暗中勾结,似乎在策划着新的阴谋。他深知此事非同小可,迅速派人将消息传递给曹操。
曹操在边疆得到消息后,陷入了沉思。他明白,若不彻底解决朝廷中的隐患,自己和将士们在前线的努力随时可能付诸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