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孙权结盟

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孙权一方面努力巩固国内的稳定与发展,另一方面密切关注着曹刘两方的动态。

曹操在北方,虽然没有立刻对东吴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但小动作不断。他暗中支持东吴周边的一些小势力,试图给孙权制造麻烦。其中一个小部落,在曹操的挑唆下,频繁骚扰东吴的边境村庄,抢夺财物,杀害百姓。

孙权得知此事后,立即派遣大将甘宁率军前往边境。甘宁率领的军队迅速抵达,与小部落展开激烈交锋。战场上,甘宁身先士卒,勇猛无比,他的战马在冲锋中受伤倒下,甘宁毫不畏惧,徒步继续战斗。在甘宁的激励下,东吴士兵士气高昂,一举击败了小部落。但甘宁也在战斗中受了伤,他的伤口血流不止,却依然坚持指挥作战,直到胜利的那一刻才倒下。

而刘备在蜀地,也面临着内部的一些问题。他的手下两名将领因为争夺军功而产生矛盾,甚至发展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刘备为了平息纷争,耗费了不少精力。其中一名将领的亲信在混乱中被误杀,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

孙权抓住这个时机,派出使者前往蜀地,试图与刘备缓和关系。使者在蜀地遭遇了重重困难,不仅路途艰险,还遭遇了恶劣的天气,山路崩塌,阻断了前行的道路。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使命,绕路而行,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

终于,使者见到了刘备,转达了孙权的友好之意。刘备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暂时放下与东吴的嫌隙,共同应对曹操的威胁。但刘备的一些谋士对此表示担忧,担心孙权别有用心。

然而,就在三国之间的关系稍有缓和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降临了东吴。洪水泛滥,淹没了许多农田和村庄,百姓流离失所。孙权紧急动员全国之力抗洪救灾。

一位名叫陈群的官员,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抗洪措施,组织百姓修建堤坝,疏通河道。在抗洪过程中,许多士兵和百姓不顾个人安危,投身于救灾一线。一位年轻的村民为了堵住一处决堤的缺口,跳入水中,用身体挡住洪流,最终因体力不支被冲走。

经过艰苦的努力,洪水终于退去,但东吴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农田颗粒无收,房屋倒塌无数。孙权看着受灾的土地,心中充满了忧虑。他下令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并减免赋税,鼓励百姓重新耕种。

此时,曹操见东吴受灾,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进攻机会,再次集结大军,准备南下。他的谋士们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东吴虽然受灾,但士气正盛,此时进攻未必能取胜;有人则认为机不可失,应该果断出击。

曹操权衡再三,最终还是决定出兵。他派出了自己的爱子曹彰作为先锋,率领精锐部队率先向南进发。曹彰勇猛善战,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就逼近了东吴的边境。

曹彰的大军来势汹汹,东吴边境的守军迅速将消息传至孙权处。

孙权立即召集众将商议对策。此时的东吴,刚刚经历洪灾,兵力和物资都尚未完全恢复,但将士们同仇敌忾,决心誓死保卫家园。

一位老将站出来说道:“主公,如今局势危急,吾等当以巧计御敌,不可硬拼。曹彰此人年轻气盛,急于求功,我们可诱敌深入,再设伏兵。”

另一位将领则忧心忡忡地说:“可我军兵力不足,且粮草短缺,此计风险极大。”

孙权沉思片刻后,说道:“如今唯有险中求胜,吾信陆逊将军之能,定能截断曹彰粮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