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包拯的变法主张

这才是古代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

既然范仲淹主动找到了包拯,包拯也不能不给他提前敲响警钟,或许变法还有点机会。

若是因为变法太过激进,导致皇上彻底失去了信心,以后再想变法,就更难了。

范仲淹听罢,也陷入了沉思。

不想包拯对变法有如此独到和高深的见解,倒是自己鲁莽了。

“依包大人之意,当先从何处着手?”

“包拯以为,想要让变法得以推行,必先整顿吏治,适当裁减冗员,抑制恩荫制度,唯才是举,考核官员的能力。”

所谓恩荫,其实就是一种世袭制的一种变相。

祖上有功于朝廷者,后世子孙无论贤愚,均可继承祖上的爵位和财产,享受朝廷俸禄。

朝廷勋贵,也可举荐亲朋为官,无需参加科举。

如此一来,士大夫阶层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不可撼动的利益链条。

这是大宋冗官的一个主要因素。

“其次,整顿军纪,裁剪禁军,将老弱病残放归回乡,给以一定的补助。”

“第三,鼓励佃农开荒,凡属荒废的土地,均可自由开垦,任何人不得阻挠……”

包拯一下子说了几条重要的举措。

这些举措,虽然均侵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却远远没有达到动摇官僚地主的利益的地步。

更未伤到其筋骨,只是在他们身上割了一小块肉分给百姓。

这样一来,变法的助力会少一些。

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朝廷和百姓的负担。

对包拯来说,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如何变法,也改变不了百姓被统治被压迫的结局。

更重要的是,宋仁宗赵祯只能算是一个守城之主,不具备秦孝公一般的大魄力。

想要通过变法的方式让大宋实现富国强兵,简直是天方夜谭。

所以不是包拯不想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是没有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

哪怕是遇上宋神宗,都完全可以。

不过简单的改良一下,给百姓一条活路,应该还是不成问题。

范仲淹听后,喜出望外,对包拯的见解赞赏不已。

考虑得比他长远多了。

虽觉包拯所主张的变法思想太漫长,但委实是最稳健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