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文化之根 深藏不露

夜风拂过,带来一丝凉意,也吹散了我心中暂时的迷茫。第二天一早,我和陈强就出发前往村里的老人家中,希望能从他们口中探寻到一些有价值的文化线索。

我们拜访了村里德高望重的张大爷,他年轻时走南闯北,见识广博。然而,当我们提起乡村文化,想请他谈谈老传统、老故事时,张大爷却只是摆摆手,说:“现在都啥年代了,谁还记得那些老掉牙的东西?年轻人啊,要往前看!”

我们又找到了村里有名的巧手李奶奶,她的剪纸、刺绣在当地远近闻名。然而,李奶奶却告诉我们,她的手艺都是祖辈传下来的,至于其中蕴含着什么文化内涵,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接连几天的走访,收获甚微。我们像无头苍蝇般乱撞,却始终找不到方向。

“看来,想挖掘出真正有价值的乡村文化,比我们想象的要困难得多。”我有些沮丧。

“别灰心,我们再想想办法。”陈强安慰我道,“我记得县里好像有个民俗博物馆,或许可以去那里看看。”

我们找到了博物馆的王馆长,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向我们展示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资料。然而,当我们仔细翻阅这些资料后却发现,其中大部分内容都与我们村的实际情况不符。

“这些资料大多是从其他地方收集整理的,我们村的文化特色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和研究。”王馆长解释道。

就在我们一筹莫展之际,王馆长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对了,我记得县文化馆的赵老师一直在做乡村文化研究,你们可以去找他问问。”

我们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刻赶往县文化馆。赵老师是一位年过半百的学者,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向我们展示了他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厚厚的一摞书籍和论文。

然而,当我们满怀期待地翻开这些资料,却发现……

然而,当我们满怀期待地翻开这些资料,却发现内容大多是理论性的论述,对于我们这种文化挖掘的门外汉来说,显得过于晦涩难懂。我们向赵老师请教具体的实施方法,他却只是推了推眼镜,说:“乡村文化博大精深,需要你们年轻人自己去探索,去实践。”

走出文化馆,我和陈强面面相觑,难道我们真的要像赵老师说的那样,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吗?

“要不,我们去找孙艺术家问问?”陈强突然提议道。孙艺术家是隔壁村的,几年前因为创作了一组反映乡村生活的雕塑而声名大噪。

我们找到了孙艺术家,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认真听取了我们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