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老师,您的提议太好了!”我激动地说,“我们还可以邀请游客参与到创作中来,让他们亲身体验我们村的文化魅力。”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开始着手制定文化保护方案。王馆长和赵老师根据我们村的实际情况,协助我们制定了文化保护准则,明确了哪些文化元素可以进行适度的商业化开发,哪些需要严格保护,例如,传统的节日庆典、民间手工艺等可以进行商业化推广,而一些古老的建筑、文物古迹则需要严格保护,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开发。
同时,我们也开始筹备乡村文化艺术节,计划邀请孙艺术家和其他一些艺术家来村里举办展览、演出,并组织村民学习传统的手工艺制作,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
一天晚上,我正在整理艺术节的策划方案,突然,手机响了起来,是一个陌生的号码……
“喂,您好,请问是朱佳佳女士吗?”电话那头传来一个陌生的男声。
“是的,请问您是?”我有些疑惑。
“我是李明,是一名文化传承志愿者,我们在网上看到了你们村正在筹备乡村文化艺术节,想来支援你们。”
听到“文化传承志愿者”几个字,我的心里顿时涌起一股暖流,真是想什么来什么!我连忙热情地邀请他们来村里,并详细介绍了我们的计划和目前遇到的困难。
第二天,李明就带着几个志愿者来到了我们村。他们带来了专业的摄影器材、无人机,还有一些宣传资料。他们分成几个小组,有的去拍摄村里的古建筑和风景,有的去采访老艺人,有的则在村里进行文化保护的宣传活动。
李明告诉我,他们这个志愿者团队是由一群热爱乡村文化的年轻人组成,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的是老师,有的是设计师,有的是媒体工作者,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走访各地,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和传播乡村文化。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更多人关注乡村文化,参与到文化保护中来。”李明认真地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被他们的热情和真诚深深地感动,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文化传承工作的信心。
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村里的文化保护宣传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他们制作了精美的宣传海报,在村里的主要路口和景点张贴,还利用网络平台,将我们村的文化特色和艺术节的信息传播出去。
志愿者们还组织村民和游客参观民俗博物馆,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并开展了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让大家亲手制作一些简单的工艺品,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民和游客的文化保护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家开始自觉地保护村里的环境卫生,爱护文物古迹,一些原本对文化传承漠不关心的村民也开始主动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
然而,就在我们为取得的成果感到欣慰的时候,一件事情的发生却给我们的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