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纷争的起源,不过是旱年时两村为了争夺有限的水源而起的争执。
那时,沈家坳的村民与隔壁村的小地主袁家,因为一条小河的水流分配问题,发生了激烈的口角。
起初,这只是一场简单的争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旱情的加剧,双方的矛盾逐渐升级。口角冲突很快演变成了拳脚相向,甚至有一次差点演变成了械斗。
村民们手持锄头、镰刀,面红耳赤地对峙,场面一度失控。
如果不是里正及时介入调停,恐怕早已酿成血案。尽管争斗最终被里正调停,但双方之间的梁子已经结下。
往后的几十年里,沈家坳与袁家村之间的摩擦不断,小到田间地头的争端,大到婚丧嫁娶的攀比,两村之间的恩怨似乎永无休止。
沈家坳的村民与袁家的人,俨然已经成了世仇。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对抗中,原本两方实力相当,你来我往,倒也相安无事。
但前些年,袁家村的一个年轻人考中了秀才,这改变了一切。
他不仅在乡试中崭露头角,还结交了一些官面上的关系。
这个秀才,名叫袁文远,他心思缜密,手段狠辣,很快就成为了袁家的智囊。
袁文远利用自己的学识和关系,开始钻律令的漏洞,欺负沈家坳的人不懂法。
他先是通过官府的关系,将沈家坳的水源划归袁家村所有,然后又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将沈家坳的青壮年强制送去服劳役。
这些青壮年被迫在衙役的压榨下做的最苦最累的活,每天从早到晚,不得休息,甚至连一口饱饭都吃不上。
沈家坳的村民虽然愤怒,但面对袁家的权势,他们却无能为力。
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被折磨,甚至有人因为过度劳累而死在了服役的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