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春闱大比考官人选

在被马士英排挤出朝堂后,由他主导的江北防线,不仅在阻挡满清南下时没有发挥任何的迟滞作用,反而因他的迂腐、党派成见等因素,加快了各大军头的跋扈与倒戈速度。

后来多铎只带着五万清军南下时,沿途望风而降,在多铎进攻扬州时,史可法所倚重的一众武将纷纷争相出城投降,扬州十日,他这个主帅负有最大的责任。

虽然城破被俘后,他守住了最后的气节,但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光有个人气节又有何用?

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他史可法便是最好的示例。

张采嘛,与张溥并称娄东二张,一同组建了应社与复社,遥控着崇祯中晚期的朝堂。

中铁小说网

而他们纠集东南一众官二代组建的复社,除了在东林党基础上升华了偏执、党争与争权夺利外,于朝于国并没有任何的积极作用。

对于李腾芳提及的主副考与同考官人选,朱由校需要好好想一下。

先是主考官,内阁四人中,上次内阁首辅顾秉谦做主考官,就遭到了极大的非议,人选那么多,朱由校没必要跟文官与整个士林死磕,得不偿失。

历史上的施凤来与张瑞图两人,没能选出几个大才,而且两人一个来自浙江嘉兴,一个来自福建泉州,都是科考兴盛之地,应试的同乡与亲友举子肯定超多。

剩下的李国普,朱由校虽然对他的后人李鸿章没啥好印象,但也不能因此祸及李国普这个先祖。

而且现在的李国普出身保定高阳,跟孙承宗是同乡,代表的是北直隶与北方士子的利益。

但李国普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他排在内阁四人中的末尾,在前面三人都没有成为主考官之前,要是直接跳到了末尾的李国普,这里面的隐喻就很耐人寻味了。

礼部的四位堂官中,尚书李腾芳是湖广长沙人,左侍郎孟绍虞是河南杞县人,温体仁是浙江湖州人,而王作远却是科考弱省贵州,而且来自普安卫,军户出身。

在迅速排除一番后,朱由校便有了自认为十分合适的选择,“春闱大比会在哪天开考?”

李腾芳回道:“按照过往惯例,会在二月初九开考,二月十二日第二场,二月十五日第三场,殿试是在一个月后的三月十五日开考!”

“时间还早,现在公布主副考与同考官人选,是不是早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