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张骞归国

原来,大月氏人西迁之后,击败了当地原住民大夏国,夺取了妫水流域肥沃的土地。较之原来西域的土地,这片新的国土无疑要更加肥沃,物产也要更加丰富,又没有了外敌侵扰,原本对匈奴极为仇视的大月氏人早已改变了态度,不愿再参与到连绵不断的战争之中。

更为重要的是,远迁中亚的大月氏,距离匈奴和乌孙已经十分遥远,即便他们想要和汉朝联手击败匈奴、夺回失地,出兵路线也太过遥远,而且与汉朝也很难做到守望相助。因此,在分析利弊之后,月氏国王最终还是拒绝了张骞的提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历经艰险方才抵达月氏的张骞,自然不愿就此放弃,为了劝说月氏国王同意自己的提议,他又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的时间,一方面带着侍从四处走动,详细了解中亚地区的风土人情、地形地貌,期间甚至南下抵达了大夏的蓝氏城(今阿富汗的汗瓦齐拉巴德),另一方面则不断对月氏国王进行游说。

元朔元年(前128年),在始终无法劝说月氏国王答应出兵匈奴的情况下,张骞不得不放弃游说,带领一行人重新踏上归途。

在返回汉朝途中,张骞为了避开匈奴势力,他没有选择原路返回,而是在当地人的指引下,重新制定了一条路线。张骞原本决定向南绕行塔里木盆地南部,顺着昆仑山北麓,经莎车、于阗、鄯善等国,再通过羌人生活的青海地区返回汉朝。

张骞选择的这条路线原本十分安全,但让他没有料到的是,生活在青海地区的羌人竟然也已经沦为了匈奴的附庸,结果张骞一行再度被匈奴骑兵所俘,又被扣留了一年多的时间,直到元朔三年(前127年)冬,军臣单于去世,匈奴爆发内乱,张骞这才趁机和堂邑父逃出匈奴控制范围,重新返回了汉朝。

从建元二年(前139年)出发,到元朔三年(前126年)归汉,张骞的这次出使不仅历经十三年时间,更有大量随从不幸葬身途中,当初出发的一百多人,归来时仅剩下了张骞和堂邑父两人。

由于时间太过久远,以至于汉武帝在得到禀报时,竟然一时间没有想起张骞是谁,片刻之后这才反应过来,连忙下令召见。

时隔十三年后重新相见,君臣二人对视一眼,皆不免产生恍如隔世之感。

短暂寒暄之后,张骞将自己这十三年间所见所闻详细禀报了汉武帝。

张骞的这次出使,虽然未能达成联手大月氏夹攻匈奴的目的,但其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和历史作用,无疑是极为巨大的。

秦汉以前,历代中原王朝的西界最远不过临洮,对于玉门以外的广阔西域,知之甚少。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第一次揭开了西域的神秘面纱,使得这块广阔的土地第一次呈现在了中原君臣百姓的面前。

张骞的出使,不仅是一次极为艰险的外交旅行,更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学考察。张骞不仅亲自访问了大量西域和中亚国家,更是将西域和中亚地区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国家分布、人口、特产、兵力等情况,都做了充分的了解和记载。这为中原沟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建立,都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

与此同时,张骞还向汉武帝报告,他在中亚的大夏国看到了来自于蜀地的布匹和邛竹杖,大夏人声称这是他们购自于身毒(今印度地区),因此张骞推测在汉朝的西南方向,应该有一条道路可从蜀地通往身毒国,进而转至中亚。

因此,张骞建议汉武帝可派人南下,从蜀地向西南行进,开辟一条直通身毒和中亚诸国的路线,以避开羌人和匈奴盘踞的危险区域,这便是蜀身毒道。这个发现和建议,则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贯通,奠定了一定基础。

汉武帝对于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十分满意,对于他这一路的艰难险阻,更是深有体会,于是特封张骞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奉使君”,以表彰他们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