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十二年,
时大漠帝国可汗亲帅大军三百余万,倾举国之力,
于碧螺山一带发动总攻,
前兵马大元帅孔文生,玄甲军统帅岳明,太平府知府王道贤挺身而出,
临危不乱,携太平府军民共御外敌,挽狂澜于天倾,
在朝廷的全力支持下,御敌于澜江之上,
军民同心,数战数胜,大败贼寇。
然贼寇势重,以近百倍兵力压境,
我军骁勇,却终不能胜。
在朝廷同前线士卒的共同努力下,
前线将士奋不顾死,以生命为代价同贼寇同归于尽。
四十万太平府百姓尽数战死,尽展我朝军民之风范。
当今天子有感前线将士之英勇,特追封前兵马大元帅孔文生为太平王,
追封前玄甲军统帅岳明为忠勇王,
追封前太平府知府王道贤为忠义侯。
至此,历时三年的澜江战役宣告胜利,我朝大获全胜,大漠帝国名存实亡。
以少胜多,是为天眷。
后余书记载。
……
泰安九年,
大漠帝国倾举国之力朝偏安一隅的南余朝廷发动总攻,
然南余朝廷奸臣当道,朝廷上下尽是奸佞之徒,未战先怯,龟缩于澜宁之中。
余献帝君吉终日迷醉于后宫之中,贪生怕死,只图享乐,不求进取,
偌大的南余朝廷竟无一人敢于应战。
后有民族英雄孔文生挺身而出,
游说各方,携玄甲军,太平府军,江湖志士,青州军一同构筑澜江防线,
御敌于大江之上,
战争持续三年,尸横遍野,白骨堆积。
泰安十二年,五月。
碧螺山失守,抵抗军全军覆没,
文道最后的一曲在望云阁顶奏响,在烈焰之中,
抵抗军全军殉国。
感天地之不仁,民族之气节,哀神州之沉沦,
伟大的澜江神君义无反顾的掀起了滔天江水,淹没两岸。
至此,大漠帝国全军覆没。
然神君之举虽是为了拯救苍生,却造成了近四百万人的死亡,
业火滔天,引动天罚,再无音讯。
有感于神君义举,新朝境内,神庙无数,香火不绝。
明临帝国史书载。
……
泰安十二年,秋。
大漠帝国四分五裂,各大势力纷纷宣布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