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从厦门鼓浪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无机化学家郑兰荪

院士之路 钩藤草 2347 字 2个月前

院士出生地

郑兰荪院士,1954年10月22日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籍贯江苏吴江。

鼓浪屿位于福建省厦门市的西南隅,与厦门岛隔海相望。

宋代时鼓浪屿还是一个荒岛,相传宋末元初有渔民为避风雨来到这里,逐渐成为岛上最早的居民。

到明代,海岛得以正式开发,万历年间丁一中在日光岩上题勒“鼓浪洞天”,这是岛上最早的摩崖石刻,也标志着鼓浪屿开始被更多人知晓。

明朝初年,朝廷在厦门设“千左守御千户所”,鼓浪屿开始设汛口、建墩台、派兵防守。

但明洪武年间实行海禁政策,鼓浪屿居民被勒令迁出,这里成为海盗聚集地。

明朝中叶以后,海禁松动,闽南人陆续迁居鼓浪屿从事海上贸易。

清朝初年,清政府设鼓浪屿澳,成为厦门五大澳之一。

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厦门设立闽海关“通洋正口”,鼓浪屿为其下的三个青单小口之一。

鸦片战争后,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鼓浪屿因其自然条件优越,成为西方列强首选的办公地和居住地。

从1844年开始,先后有13个国家在鼓浪屿设立了领事馆,英、美、法等国也先后在此兴建教堂、开办学校、医院以及洋行等。

1902年,鼓浪屿被列强正式明确为公共租界,成立工部局管理行政事务。

20世纪初,大批闽籍华侨精英返乡,选择鼓浪屿作为落叶归根处,兴建了大量的西式或中西合璧式的私家宅院。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鼓浪屿;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政府收回鼓浪屿。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鼓浪屿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鼓浪屿拥有“万国建筑博览”的美誉,岛上遍布着近千栋历史建筑,融合了南洋建筑、闽南红砖大厝、法国风屋顶、英国风装饰山墙等多种风格。

出生地解码

郑兰荪院士出生于厦门鼓浪屿,这一出生地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鼓浪屿教育资源丰富,历史上有中国第一个现代幼儿园、最早的女学(毓德女中)、全国首批女子师范学校等。

这种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为郑兰荪自幼提供了优质的教育启蒙,培养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精神,为日后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鼓浪屿是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前沿地区之一,多元文化的交融使得这里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较为开放和先进。

郑兰荪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思想,拓宽了视野,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这对于他日后从事前沿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鼓浪屿人才辈出,走出了众多杰出的科学家、学者、艺术家等。

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郑兰荪能够以这些前辈为榜样,从他们的成功经历中汲取力量和灵感,激发自己不断努力追求学术上的成就。

比如,同为鼓浪屿人的卢嘉锡院士等前辈的成就,可能对郑兰荪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激励他在化学领域不断探索。

鼓浪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变迁和挑战,但岛上的人们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种精神氛围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郑兰荪,使他在科研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坚持不懈,勇于克服。

院士求学之路

1978年,郑兰荪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本科,1982年7月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2年8月,郑兰荪作为首批中美联合招收的化学类(CGP项目)研究生,就读于美国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师从C60的发现者、Smalley教授(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参与了原子团簇科学的开拓性研究,1986年5月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86年6月,郑兰荪回国后进入厦门大学化学博士后流动站继续研究工作。

求学之路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