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从厦门鼓浪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无机化学家郑兰荪

院士之路 钩藤草 2347 字 23天前

郑兰荪院士的求学之路,对其后来成为院士有诸多重要影响。

郑兰荪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本科,经过四年系统学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化学专业基础知识,使他具备了深入研究化学领域的基本素养。

作为首批中美联合招收研究生,郑兰荪就读于莱斯大学,并师从C60发现者、诺贝尔奖获得者Smalley教授,参与原子团簇科学开拓性研究。

这使他接触到国际最前沿的科研理念、方法与成果,拓宽了他的科研视野,使他能紧跟国际先进水平开展研究。

在Smalley教授指导下,参与前沿研究,郑兰荪得到了高端且专业的科研训练,掌握了先进的科研技术与手段,培养了他严谨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后续独立开展高水平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郑兰荪回国进入厦门大学化学博士后流动站继续工作,通过博士后阶段进一步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巩固了之前所学,也使他能更好地将国外先进科研经验与国内科研环境相结合,推动自身科研事业发展,助力其最终成为院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院士从业之路

1988年,郑兰荪博士后出站后留在厦门大学化学系工作。

1993年,郑兰荪入选国家教委首批“跨世纪人才计划”专家。

1996年,郑兰荪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2000年,郑兰荪入选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2001年,郑兰荪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郑兰荪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重要影响。

郑兰荪出站后留在厦门大学化学系工作。

厦门大学为他提供了稳定的科研环境和工作岗位,使他能够持续深入地开展原子团簇科学研究。

稳定的科研平台对于科研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能够让科研人员专注于研究,不断积累成果。

郑兰荪入选国家教委首批“跨世纪人才计划”专家,这表明他在当时已经被认可为具有较高学术潜力和发展前景的青年学者。

该计划为郑兰荪提供了更多的学术资源和发展机会,有助于他在学术领域的进一步成长。

郑兰荪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这是对他学术能力和科研成果的高度认可,也为他在科研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多的资源支持。

2000年,郑兰荪又入选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以上这些资助和支持,使郑兰荪能够有更多的资金和资源用于科研项目的开展,进一步推动了他的科研工作。

郑兰荪在学术领域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担任多个学术兼职,如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结构化学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这不仅提升了郑兰荪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也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合作机会。

郑兰荪还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创立了厦大无机化学博士点,使厦门大学的无机化学学科得到较快发展,这也体现了他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进一步提升了他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院士科研之路

郑兰荪院士是我国原子团簇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

郑兰荪运用激光溅射、交叉离子-分子束、离子选择囚禁等技术,设计了独特的激光溅射团簇离子源,发现了一系列新型团簇,并对它们的特性和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原子团簇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和理论支持。

郑兰荪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和总结了原子团簇的统计分布规律,这对于理解团簇的形成机制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郑兰荪建立了团簇形成的动力学方程及相关理论,为团簇科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