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大臣听闻此言之后,皆是满脸惊愕之色,人群之中更是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绝大多数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斜睨向诸葛恪,那眼神中充满了质疑、警惕甚至还有一丝敌意。
就在这一片异样的注视之下,只见诸葛恪面不改色,步履沉稳地走到太子孙亮跟前。他微微躬身,小心翼翼地扶起孙亮,并压低声音轻声说道:“太子殿下,请您务必谨遵陛下的旨意。此刻,请随微臣一同前往陛下的灵前吧。”说罢,便轻轻搀扶起孙亮那略显稚嫩的手臂,缓缓朝着孙权的灵柩走去。
就在此时,原本一直安静端坐在一侧的步皇后,终于缓缓地站起了身。只见她身姿绰约,气质高雅,举手投足之间都散发出一种高贵端庄的气息。那如同莲花般轻盈的步伐,每一步都显得那么优雅动人,仿佛步步生莲一般。不一会儿工夫,她便已悄然走到了孙亮的身边。
此刻,面对着满朝的文臣武将,步皇后那绝美的容颜之上流露出一抹凝重之色。她微微抬起头,目光环视着众人,用一种沉稳而又坚定的语气开口说道:“大行皇帝的遗诏已然当着诸位爱卿的面宣读结束。从今往后,还望众卿能恭敬地迎奉太子孙亮登基即位,继承我们大吴的皇位,成为这崭新的一代帝王。此外,经大行皇帝生前钦定,诸葛恪将出任太傅一职,肩负起辅佐新皇之重任。在此,本宫衷心期望各位大臣们皆能竭尽所能、全心全意地协助新帝与太傅治理国家,一同为实现我大吴的繁荣昌盛而不懈奋斗!”
话音甫一落下,朝堂之上顿时响起了一片整齐而响亮的回应之声:“臣等领旨!”这声音犹如洪钟一般,在殿内回荡不休。然而,就在这表面上的恭敬顺从之下,实则隐藏着众多复杂的心绪和暗潮涌动。
事实上,虽然这些大臣们口头上都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但在他们心底深处,却有着不少人对这道旨意充满了抵触与不情愿。特别是那些身为孙氏族人的大臣们,此刻内心的不满情绪更是如汹涌澎湃的海浪般难以平息。
他们默默地在心中思忖着,这大吴国的朝政大权向来都是由孙家牢牢掌控着,如今怎可如此轻易地就将其交托到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外姓人手中?这岂不是等同于拱手让出了自家的根基和命脉吗?可是,面对当前紧迫的局势,他们纵使心中怀有千般怨言、万般不甘,也只能强忍着不敢轻易地表露于外。毕竟,稍有不慎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甚至还会牵连整个家族遭受灭顶之灾。于是,他们唯有选择暂时将这份不满深埋心底,静待时机,以期日后能够寻找到合适的机会来改变眼前这不公的局面。
这所有的情形,诸葛恪全都尽收眼底,但此时此刻,他深知唯有保持镇定,以静制动才是上策。因为他心里很清楚,接下来等待着他去处理的事务繁多且棘手。想到这里,他恭敬地邀请孙亮登上那象征着无上权威的丹陛。紧接着,他毫不犹豫地率先跪地,对着孙亮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大礼,并高声说道:“微臣诸葛恪拜见陛下,衷心祝愿陛下福寿无疆、千秋万代!”随着他的话音落下,其余大臣们也纷纷紧随其后,整齐划一地跪下行礼,齐声高呼:“臣等拜见陛下,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年纪尚轻的小皇帝孙亮竟表现得格外沉稳大气,颇有一副君临天下的风范。只见他不慌不忙地抬手示意众臣起身,声音洪亮而坚定地道:“众爱卿快快平身。”待众臣站起身来,孙亮环视一周后,接着开口说道:“朕刚刚继承先帝留下的皇位,对于治国理政之事还知之甚少。日后,凡事都需要依仗诸位爱卿的鼎力相助。由于朕尚且年幼,所以先帝特意将朕托付于太傅大人。在此,希望各位爱卿能够像对待朕一样尊重和听从太傅的教诲与安排,共同努力,让我们的大吴江山重现昔日的辉煌!”众臣听后,连忙再次躬身施礼,异口同声地回应道:“臣等谨遵圣谕。”
就在此时,诸葛恪先是转身面向孙权的灵柩,深深地鞠了一躬,以此表达对先皇的哀思与敬意。随后,他回过身来,向着孙亮又是一拜,言辞恳切地说道:“微臣承蒙先帝以及陛下您的厚爱与器重,定当竭尽全力,效仿我的叔父诸葛亮那般忠心耿耿、尽心尽力地辅佐陛下治理国家,开创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重塑这片山河的壮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