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五章 无坚不摧的巨炮

四年未回,京城也在悄悄变化着,三大殿修葺一新,街道上也渐渐增添了不少商贩。

老朱知道了经商并不害农,管理上就稍稍松了些绑。市场就像春天长在石头山上的幼芽,倔强地从缝隙里冒出头来。

应天的冬天,下雪的时候不多,雨水却像流动的江河,绵绵不断,湿冷的环境仿佛是它的情调,考验着人们的忍耐力。

榆林的冬天也是灰蒙蒙的,环境却很干燥,空中刮的是干风,感觉虽然挺冷,但是导热能力差,不易带走身体散发的热量,只会带走空气中的热量,导致环境温度低,体感温度改变并不大。

在北方住久了的人,是很不适应在南方猫冬的。

用这个做迁都的理由,倒还说得过去。军政大员们居住在优越的房子中,哪里会想到这个方面上来。就像坐专车的人,讨论市内公共汽车的问题,抓不住重点。

傅钟打了个寒噤,墩了墩脚上的泥巴,随着朱标进了城,上马后,一直走到皇宫附近,青砖铺就的路面,才显示出净利索起来。

听到朱标回銮的消息,六科给事中(言官)昨晚就纷纷联络各自意见相同者,摩拳擦掌,准备大展口舌,较量一场。可朝会终了,没听到皇上说起迁都的事,他们如对着空气打了一拳,没个着力处。

有点内幕消息的神秘地对言官们说道:“太子殿下对西安的考察,不是很满意,迁都的事湮了(不是急务,皇上不提)。

还是黄子澄的同年(同期进士)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他高高在上说道:”你们懂什么,太子是满意的,这两年,陕西粮食大丰收;农田水利改造已初具成效;西安的城墙又加固了一回;各处关隘已整饬得差不多,具备了迁都的要求。只是被某人一句话给打破了,你们知道的。“

赞成迁都的言官们攘臂大呼:”他算什么东西,一个屠夫,知道国家大事吗?这是要乱朝呀!“

有的说:”他乱朝是有先例的,不把他拿下马来,我们还算言官吗?“

朱元璋真是很奇葩的,他读书不多,行事却全凭自己的天赋,他的天赋,又往往有出人意外的表现。为了集权,他裁撤了实行几千年的宰相制度,内阁成了他的秘书班子。

可就是这位对权力控制达到变态程度的人,却作茧自缚,设立了一整套制约机制,在明朝276年的历史上,时时刻刻掣肘皇权,“言官”就是其中最厉害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