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凝视着眼前的武照,眼神之中瞬间闪过一丝难以言表的感激之情。他微微颔首,轻声说道:“武照啊,朕知晓你心地善良,实乃一个难得的好孩子呀!”
听到这话,武照轻轻地抿嘴一笑,而后轻点臻首,美眸之中流露出满满的决心与坚毅之色,郑重其事地回应道:“陛下请放心,臣妾一定会尽心尽力地照料好您的龙体,绝不让您受到半分委屈。”
烛光逐渐黯淡下来,微弱的火苗在风中颤抖着,最终无力地熄灭了。在这静谧的氛围中,李世民躺在病榻之上,身旁环绕着他最亲近的两个人——儿子李治和妃子武照。他们默默地守望着,眼中满含忧虑与不舍。
此时的长安宫,夜幕深沉,万籁俱寂。偌大的宫殿里,唯有殿内的烛火还在轻轻摇曳,那跳动的火光映照出李世民那张苍白如纸、尽显疲惫之色的面庞。他原本刚毅的轮廓此刻也因重病的侵蚀变得模糊不清,让人看了不禁心生怜悯。
短短几日之间,李世民的病情就如同决堤的洪水一般急剧恶化,一发不可收拾。他那曾经强壮有力的身躯如今已被病魔折磨得不成样子,每一次呼吸都显得如此艰难,仿佛有无形的大手正紧紧扼住他的咽喉,让他无法挣脱。尽管御医们使出浑身解数,用尽各种珍贵药材和精妙医术,但面对如此凶猛的病症,他们依旧是愁眉不展,束手无策,只能无奈地站在一旁,眼睁睁地看着这位英明神武的皇帝一步步走向生命的尽头。
五月二十四日这一天,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了李世民的病榻之上,但那光芒却无法掩盖住他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事实。此刻的他就如同风中残烛一般,仿佛只需轻轻一吹,便能将其最后一丝微弱的火光吹灭。然而,尽管身体已经极度虚弱,李世民的意识却依然保持着惊人的清醒。
他那双曾经炯炯有神的眼睛里,如今透露出的不仅仅是对生存下去的强烈渴望,更有对那些尚未完成之事的深深眷恋与不舍。他实在不愿意就这样匆匆地离开这个世界,因为在他的心中,还有着太多太多的牵挂。
想到性格懦弱的太子李治,李世民便忧心忡忡。他深知自己一旦离去,李治能否扛起治理国家的重任还是一个未知数。而边境之外,高丽的战事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场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若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必将给大唐带来沉重的打击。此外,他一心想要开创的贞观之治也远未达到他所期望的那种辉煌程度,他多么希望能够再多一些时间去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啊!
就在这时,李世民感觉到死亡的阴影正一步步向他逼近。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他的内心被无尽的不甘和无奈所充斥。但即便如此,他仍然努力地振作起精神来。于是,他决定单独召见长孙无忌。
当长孙无忌闻讯赶来时,看到眼前憔悴不堪的李世民,不禁悲从中来,“噗通”一声跪倒在地。李世民微微抬手示意他走近一些,然后伸出颤抖的手轻轻地抚摸着长孙无忌的脑袋。此时,李世民的眼眶早已湿润,泪水在里面不停地打转,但他却咬紧牙关,硬是不让那一滴眼泪滑落下来。
君臣二人站在殿内,彼此对视着,他们的身体微微颤抖着,眼中闪烁着难以掩饰的激动光芒。此时此刻,两人的思绪犹如狂风中的乱云,纷乱不堪。无数的话语涌上心头,但到了嘴边,却又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堵住了一样,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李世民满脸悲痛之色,他缓缓地抬起手,无力地挥了一挥,示意长孙无忌退出宫殿。长孙无忌深深地看了一眼李世民,然后默默地转身离去,每一步都显得无比沉重。
时间匆匆而过,仅仅隔了一天,原本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的李世民竟然出现了回光返照的迹象。他用尽全身最后一丝力气,紧急召见了长孙无忌和中书令褚遂良,并命人将他们带到含风殿。
当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踏入含风殿时,顿时感觉到一股凝重而压抑的气氛扑面而来。殿内的空气仿佛凝固成了实质一般,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那弥漫在空中的死亡气息,如同一层厚厚的阴霾,笼罩着整个大殿。
殿外一片死寂,没有任何人敢轻易走动,生怕打破这份令人窒息的宁静。偶尔传来几声轻微的叹息声,还有那些实在忍不住悲伤而发出的抽泣声,在这寂静的环境中显得格外清晰刺耳。
李世民那威严而深邃的目光缓缓地转向了一旁的太子李治,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种充满鼓励与信任的光芒。只见他微微颔首,用温和且坚定的语气安慰道:“吾儿啊,莫要忧心忡忡。只要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两位股肱之臣能常伴于你身侧,尽心尽力辅佐你治理天下,我大唐的万里河山便会稳如泰山,毫无忧患可言!”
小主,
听到这番话语,李治不禁心头一热,眼眶瞬间湿润起来。他连忙重重地点头应道:“儿臣定当谨遵父皇的圣谕教诲,不敢有丝毫懈怠!”话音未落,两行清泪已顺着他白皙的脸颊滑落而下,滴落在华丽的衣袍之上,晕染出一片淡淡的水渍。
李世民面色苍白如纸,胸膛剧烈起伏着,粗重的喘息声在寂静的宫殿内回荡。他颤抖着伸出一只手,紧紧抓住了身旁褚遂良的衣袖,用虚弱但坚定的声音说道:“无忌与朕一路相随,历经无数风风雨雨。他始终忠心耿耿,从未有过丝毫动摇。朕能够登上这至高无上的帝座,其中他所立下的汗马功劳实乃不可磨灭!待到朕百年之后,定要竭尽全力防止那些奸佞小人进献谗言,妄图挑拨我们之间深厚的君臣情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