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听闻此言,眼眶瞬间湿润,他双膝跪地,郑重地叩头行礼,高声回应道:“陛下放心,微臣谨遵圣命!微臣定会与赵国公齐心协力、同仇敌忾,尽心辅佐太子殿下顺利继承大统。哪怕肝脑涂地,粉身碎骨,微臣也绝不敢心生叛逆之意!”
李世民微微眯起双眸,那锐利如鹰隼般的目光扫视着殿内,然后定在了李治与长孙无忌身上。只见他轻轻一招手,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将两人召唤到了近前。
“从今往后,你们二人虽是君臣关系,但切莫忘了彼此间还有甥舅这一层亲情。所谓娘亲舅大,雉奴啊,你日后可万万离不得舅舅的帮衬与扶持。而无忌,你需得忠心耿耿辅佐新主,将我们共同奋力开创的贞观之治延续下去,并使之发扬光大!”李世民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大殿之中回荡不息。
李治早已泣不成声,泪水如决堤之水般肆意流淌,哽咽之声不绝于耳。李世民见状,缓缓伸出一只宽厚温暖的大手,轻轻地搭在了李治的肩头,那手掌好似一座山岳,给予了李治无尽的依靠与慰藉。
“雉奴,待你接管朝廷、治理天下之时,为父以亲身经历告知于你,若能虚心谦逊地寻求他人进谏之言,则国家之事业必定繁荣昌盛;但若一味刚愎自用,拒纳良言,只图一时顺心遂意,待到言路阻塞不通,放纵自己的性情任意而为时,必将步入穷途末路,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的凄惨下场。切记,切记!”李世民的话语字字珠玑,犹如黄钟大吕一般振聋发聩。
“儿臣定当铭记于心,不敢有丝毫懈怠,行事必谨慎再三。”李治恭恭敬敬地回答道,他的眼神坚定而专注,仿佛要将父亲的教诲深深地刻入脑海之中。
此时,李世民那原本洪亮有力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微弱,如同风中残烛一般,随时都有可能熄灭。但他仍拼尽全力,继续说道:“任贤纳谏,此乃治国理政之根本,关乎社稷兴衰、天下苍生福祉。这不仅是为父一生经验之总结,更是我大唐能否长治久安、繁荣昌盛之关键所在。望吾儿能谨遵此言,切莫掉以轻心。这……便是朕留给你的最后遗言了……”说到此处,李世民的气息愈发短促,话语也断断续续起来,但他的目光始终紧紧盯着李治,满含着期许与嘱托之意。
李世民躺在床上,他那原本强壮的身躯如今已被病痛折磨得不成样子。他的喉咙里不时发出呼噜呼噜的声响,仿佛是生命之弦即将崩断的前奏。只见他艰难地扭动着身体,伸出一只手微微颤抖着指向垫高的枕头,向一旁侍立的内侍示意将其拿走。
内侍小心翼翼地走上前,轻轻地抽走了枕头,让李世民能够平躺着稍稍舒服一些。就在这时,褚遂良手持一份刚刚草拟好的遗诏,来到了床榻边。他面色凝重,眼中含着泪水,轻声呼唤着陛下。然而,李世民只是有气无力地缓缓合上了双眼,就好像是一个疲惫至极的旅人终于找到了可以休憩的港湾一般,安静而又祥和。
这位曾经威震天下、誉满九州内外的明君,那位令无数人敬仰和畏惧的天可汗,就这样静静地离开了人世,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开创了大唐盛世,使得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可此时此刻,所有的辉煌与荣耀都随着他的离去而渐渐消散,只留下一段段令人传颂千古的传奇故事。
李世民享年五十二岁,但他所创造的丰功伟绩却永载史册,成为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一座不朽丰碑。他的名字如同璀璨星辰,永远闪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之中,激励着后人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呜呜……皇上驾崩啦!”御医那悲怆的哭声仿佛要冲破云霄一般,响彻整个宫廷。而一旁的内侍们更是哭得死去活来,那撕心裂肺的呼喊声令人闻之心碎。
太子李治听到这噩耗后,整个人都呆住了,他瞪大双眼,满脸惊恐,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着,仿佛遭受了五雷轰顶般的打击。下一刻,他像疯了似的扑向舅父长孙无忌,紧紧抱住他的脖子,放声大哭起来。那哭声凄惨无比,让人听了不禁潸然泪下。
李治此时已经完全失去了理智,他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痛与恐惧。他一边哭泣,一边喃喃自语:“父皇啊,您怎能就这样离我而去……”由于过度哀伤,他甚至几次险些昏厥过去。
长孙无忌强忍着内心的悲痛,轻轻拭去眼角的泪水,然后用力扶起李治,目光坚定地看着他说道:“殿下,如今皇上已去,但国家不可一日无主。皇上将宗庙社稷托付于您,您怎可如同寻常人一般,只知一味哭泣呢?此刻,您应当振作起来,立刻接管朝廷事务,稳定朝局,安抚内外人心啊!”
然而,太子李治依旧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无法自拔,他只是不停地摇头,嘴里念叨着:“我做不到,舅父,我真的做不到……”他的心就像是被万箭穿透一般,痛彻心扉,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别提去处理朝政大事了。
褚遂良等人替李治擦掉泪痕,扶着他坐下来。他们商议了一通,决定封锁李世民薨逝的消息,秘不发丧。李世民的遗体被用兰汤洗抹干净,又照样仰放在御榻上,由李治和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守灵,以等待合适的时机公布消息。
长安宫中,一代明君李世民的离去,留下了深深的哀伤和无法弥补的空缺。李治继承了大唐江山,肩负起父皇的重任,而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忠臣将是他坚实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