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事,放在别处或许还要有所避讳,但在国子监上三堂的内班中,却可畅所欲言。
与下三堂的勋贵纨绔不同,他们这批学子,要么是本身天赋才情出众,要么是父辈为高官名儒家学渊源,是真正的天之骄子!
所以在国子监中,学习之余谈古论今、针砭时弊,向来是再正常不过的。
儒生,尤其是太学生和正儿八经的国子监监生,大都是有理想有抱负有主见的热血青年。
上溯至汉唐魏晋时期,这些人闹出了一次又一次的学潮,连皇权都压不住他们的执拗、堵不住他们的口舌。
又岂会讳言这些事情?
“其实相比于在外面的学子,吾辈身为国子监监生,已经是占了极大的便利,否则光是报名资格这一关,或许就会被卡出去!”,林鹏感慨一句。
这话要是于闻道来说并不奇怪,可出自林鹏之口,却不由得让贾玩多问一句:“林兄这话从何说起?若是如我这般需要凭借国子监监生身份才能报考乡试就罢了,可林兄三年前便已通过院试考中秀才,报考乡试还有何难?”
无需林鹏作答,于闻道便已微笑接话:“看来贾兄对本朝科举之事了解还是不多!自前朝‘南北榜’之事后,全国各地便开始调整‘乡试配额’,不仅在录取人数上加以限制,就连报考人数也有严格规定。”
“原来如此!”,贾玩恍然。
前朝“南北榜”之事流传盛广,前朝洪武年间,首开科举选拔人才,录取五十一人,皆为南方学子。
发榜后,引发北方学子不满,他们联名上书,指责主考官偏袒南方学子。
前朝太祖令人重审,一众主考坚决维持原判,认为落第北方士人的试卷质量差。
北方学子则抨击主考等人故意用陋卷复查,朝野震动,最后以几位主考官的人头平息了北方士子的怒火。
并在同年六月,重开会试殿试,录取六十一皆为北方学子,才算揭过。
此事过后,便有了南北分卷,按南六北四的比例录取考生。
再后来,划分日益精细,直至南卷百分之五十五、中卷百分之三十五、北卷百分之十的比例。
转到本朝,更是各省皆有不同,如江南贡院这样的科考大省,每届乡试约能考取二百余位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