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明朝的内忧外患

但事情并未就此画上句号,思任发之子思机发仍盘踞在孟养一带,企图负隅顽抗。面对明军的强大威慑,思机发为了保住自己的残余势力,不得不上表谢罪,表文中言辞谦卑,尽显恭顺之意,希望能够得到明朝的宽恕,以换取和平的局面。此时,朝堂上的廷议大多主张趁机招抚思机发,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避免进一步的战争消耗。大臣们纷纷进言:“陛下,如今思机发已主动表露出归顺之意,若能顺势招抚,既能免去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又能彰显我大明的仁德宽厚,实乃两全之策啊。”

然而,朱祁镇和王振却如同被权力和虚荣蒙蔽了双眼,陷入了固执的泥沼无法自拔。他们坚持要思机发亲自到京师请罪,否则就继续兴兵讨伐。王振更是在一旁煽风点火,蛊惑朱祁镇道:“陛下,若不如此,如何能彰显我大明的威严?这些蛮夷之辈,必须让他们知道我朝的厉害,否则日后必将再次生乱。” 就这样,战争的阴云再次笼罩在这片土地上,又持续了数年之久。

一直到正统十四年(1448 年),王骥才率领着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大军班师回朝。此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西南边疆,让明朝的统治秩序在当地得以重新确立,但是 “大发兵十五万,转饷半天下”,巨大的军费开支使得国家财政面临着沉重如山的压力,几乎到了不堪重负的边缘。为了筹集巨额的军费,朝廷不得不增加赋税,各种苛捐杂税如雪花般纷纷落在百姓的头上。无数百姓的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困境之中,他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在沉重的赋税压迫下苦苦挣扎。无数的人力、物力被无情地投入到这场战争中,许多家庭因此支离破碎,田园荒芜,杂草丛生,民不聊生。对明朝的国力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几乎难以承受的巨大损耗,如同在明朝这棵大树上狠狠地砍了一刀,使其元气大伤。

除了用兵麓川外,明朝国内的局势也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愈发变得阴沉压抑,动荡不安。正统十二年(1447 年),福建、浙江一带爆发了叶宗留、邓茂七起义。叶宗留原本是一名矿工,在那暗无天日的矿洞里,他和工友们每日从早到晚辛苦劳作,在狭窄潮湿的矿道中艰难前行,忍受着刺鼻的矿尘和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然而,他们辛勤的付出却只能换来微薄得可怜的收入,甚至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不仅如此,他们还要遭受当地官府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各种名目的税费如枷锁般套在他们的脖子上。长期的积怨在心中如火山般爆发,叶宗留毅然挺身而出,率领着众多同样遭受苦难、心中充满愤怒的矿工揭竿而起。

邓茂七则敏锐地察觉到当地百姓对官府的不满情绪已然如干柴般堆积。他振臂一呼,以反抗苛捐杂税、惩治贪官污吏为响亮的口号,如同在干柴上点燃了一把火。那些对官府的压迫早已忍无可忍的百姓,纷纷响应邓茂七的号召,从四面八方赶来,加入起义队伍。他们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不公的愤怒,迅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不可忽视的起义力量。

起义军在福建、浙江一带攻城略地,所到之处,官府的军队望风而逃。他们与明朝官兵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不断。双方互有胜负,陷入了长期的僵持状态。明朝政府为了镇压起义,不得不从各地抽调大量兵力前往福建、浙江。这些士兵远离家乡,背井离乡,在陌生的土地上与起义军作战。他们面临着对地形的不熟悉、对敌人战术的不了解等诸多困难,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直到正统十四年(1449 年)二月,经过艰苦卓绝、旷日持久的战斗,明朝军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终于将这场起义艰难地平定。

然而,还没等明朝政府有时间喘口气,广东又爆发了黄萧养起义。黄萧养出身贫寒,自幼便在困苦的生活中挣扎,饱受生活的磨难。成年后,他亲眼目睹了明朝的苛捐杂税如猛虎般肆虐,无情地吞噬着百姓的生活。官吏的腐败更是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他们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心中的愤怒如同火山般喷发,他振臂一呼,那充满激情与正义的呼喊仿佛具有魔力,应者云集。很快,便组建起了一支颇具规模的起义队伍。

起义军在广东地区迅速发展壮大,他们以破竹之势攻打城池,劫富济贫,将那些贪官污吏和为富不仁的富商的财富分给穷苦的百姓。他们的行动给当地的明朝统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让明朝政府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明朝政府再次陷入了焦头烂额的境地,不得不再次抽调兵力前往广东镇压。这场起义一直持续到景泰年间才被最终平定。

这些 “盗乱” 的接连爆发,如同一个个尖锐刺耳的警示信号,清晰而又残酷地反映出明朝此时已深陷多事之秋的泥沼,难以自拔。国内矛盾日益尖锐,犹如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随时可能爆发。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在沉重的赋税和官吏的压迫下,挣扎在生死的边缘,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绝望与无助。对明朝政府的不满情绪,如同燎原之火,在各地迅速蔓延,从城市到乡村,从沿海到内陆,无处不在。而王振为了一己私欲,怂恿朱祁镇发动的麓川之役,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国力,使得国家财政空虚,如同一个失血过多的病人,虚弱不堪;百姓生活更加艰难,苦不堪言。同时,还分散了明朝政府应对国内危机的精力,使得政府在面对国内此起彼伏的起义时,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明朝这艘庞大的航船,在内外交困的暴风雨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它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摇摇欲坠,随时都有被汹涌的海浪吞噬、彻底倾覆的危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明英宗朱祁镇在位之时,朝堂之上,宦官王振凭借着与朱祁镇的亲密关系,逐渐掌握了相当的权势。他野心勃勃,不断在朱祁镇耳边煽风点火,怂恿这位年轻的帝王频繁发动对外用兵之举。在王振的蛊惑下,朱祁镇妄图凭借武力征讨四方,在异域的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以此彰显大明国威,稳固自己的统治根基。一时间,朝堂之上,军事议题甚嚣尘上,仿佛大明的荣光即将在一次次的征伐中被无限放大。

然而,在这看似积极扩充军事影响力、满朝激昂于开疆拓土的表象之下,实则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明朝国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基石 —— 卫所制度,在正统年间已然陷入了风雨飘摇、濒临崩溃的绝境,就如同在狂风暴雨中摇摇欲坠、即将倾塌的巍峨大厦,随时都有轰然崩塌的危险。

回溯到明太祖朱元璋开创大明基业之时,卫所制度应运而生。这一制度本是朱元璋精心设计的军事布局,旨在 “寓兵于农,屯守兼备”,让军士们战时为兵、平时为农,既能保障国家的军事力量,又能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多弊端逐渐显露。自创立以来,卫所军的生活就一直深陷于极度艰苦的泥沼之中,难以自拔。

卫所军每月所能获取的月粮数额极为微薄,仅仅能勉强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但在实际发放过程中,情况更为恶劣。那些贪婪的上级军官,为了中饱私囊,全然不顾底层军士的死活,常常无情地克扣军粮。本就微薄的月粮,经过层层克扣后,所剩无几,使得卫所军连最基本的养家糊口都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许多军士家中,老有父母需要赡养,小有妻儿嗷嗷待哺,可这点微薄且时常被克扣的月粮,根本无法满足家庭的基本需求。

在这样的困境之下,卫所军人逃亡的现象如同星星之火,悄然在各地的卫所中燃起。起初,这种逃亡现象还较为零星,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情况愈发严重,呈现出一种不可遏制的疯狂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