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明朝的内忧外患

到了正统年间,卫所军人的逃亡情况已经恶化到了令人触目惊心、无法收拾的地步。正统二年(1437 年)十月,直隶巡按御史李奎,怀着对国家军事安危的深切担忧,忧心忡忡地上奏朝廷。他在奏疏中痛陈:“沿海诸多卫所的官旗,大多肆意妄为,公然克减军粮,将这些本应属于军士的粮食据为己有。如此行径,致使军士们生活陷入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之中。许多军士在走投无路、求生无门的绝境之下,有的无奈之下相聚在一起,沦为危害一方的盗贼;有的则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冒险兴贩私盐,只为能在这残酷的世道中求一条生路。” 李奎的这一奏报,就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敲响了卫所制度危机的警钟,然而,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时光匆匆流转至正统十四年(1449 年)十二月,兵科给事中刘斌,在朝堂之上痛心疾首地向皇帝及满朝文武揭示了更为惊人的真相。他言辞恳切地指出:“近数十年来,那些掌管兵权的官员,行径愈发恶劣。他们不仅私自役使正军,让正军为其从事各种私人事务,连余丁也不放过。更为过分的是,他们甚至巧立名目,向军士计取月钱,在发放军粮时也从不全额支付,肆意侵吞军士的口粮。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军士们每日都在为解决自身及家人的饥寒问题而疲于奔命、四处奔波,在这样的情况下,哪里还有丝毫的精力去进行军事操习训练,提升自身的军事技能呢?” 刘斌的这番话语,如同一把利刃,深刻地剖析了卫所制度在管理与运行层面存在的严重腐败与混乱,将卫所制度内部的黑暗面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众人面前。

面对这一系列严峻且棘手的问题,朱祁镇却显得毫无办法,如同一个迷失方向的舵手,在茫茫大海中不知所措。他除了一味地强调要加强卫所管理,试图通过清查手段将逃亡的军士清出,以维持卫所表面上的秩序外,根本无法拿出任何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此时的卫所旗军,由于大量军士逃亡,人员严重缺额。而在那些仍在伍的旗军中,那些精壮之士又大多被军官私自占役。这些被占役的军士,本应在军事操练场上挥汗如雨,提升自身的战斗技能;本应在广袤的军屯土地上辛勤劳作,为军队提供充足的粮食供应。然而,却因为军官们的私欲,他们被迫离开自己的本职岗位,去为军官们从事各种私人事务。如此一来,军事操练被荒废,军士们的军事技能逐渐生疏,曾经的精锐之师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战斗力;同时,军屯也因缺乏足够的劳动力而荒废,导致粮食产量锐减,军队的后勤保障出现了严重问题。

尽管朱祁镇多次颁布禁令,以皇帝的威严严厉禁止各级军官私役军士,但这些禁令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如同一张毫无效力的废纸。各级军官们依旧我行我素,私役军士的现象不仅没有得到丝毫收敛,反而愈发猖獗。他们根本不将皇帝的禁令放在眼里,继续肆意地剥削和压迫底层军士,使得卫所制度的危机进一步加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与此同时,明朝军队的军器装备质量也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令人堪忧。正统四年(1439 年),工部郑重地向朝廷奏报,称在上一年,军器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精心打造了盔甲军器六万四千多件。这些凝聚着工匠们心血的装备,均已按照规定发放给了神机营及总兵官任礼所辖卫所。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将士们在实际使用后,纷纷向朝廷反映,这些军器 “多不如法”,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许多盔甲的防护性能极差,无法有效抵御敌人的攻击;许多兵器的制作工艺粗糙,在战场上极易损坏,根本无法满足实战的需求。

同年,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李果也上奏朝廷,他在奏疏中指出,由于管理不善以及官吏贪污克扣等原因,使得军队装备 “兵无实用”。为了打造这些军器,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最终却得到了这样一批质量低下的装备,这不仅是对国家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让百姓遭受了 “横毒”。为了制造军器,官府对百姓进行了不合理的征调与摊派,使得百姓承受了沉重的负担,苦不堪言。

总之,在正统年间,明朝的武备已然废弛不堪,达到了令人痛心的地步。军队人员短缺,使得兵力严重不足;训练荒废,导致军士们的军事技能生疏;装备质量低下,更是让军队在战场上的战斗力大打折扣。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明朝军队紧紧束缚,使得明军的战斗力大幅下降,与曾经那支令四方畏惧、战无不胜的强大明军相比,已大不如前。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在重重困境之下,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雄风,只留下一片衰败的景象。

除此之外,在正统年间,流民问题也如同一颗逐渐膨胀的定时炸弹,日益恶化,给明朝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朱祁镇即位之初,户部公布了天下户口及田地的相关数据:当时天下共有 户,田地 顷。然而,当将这一数据与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进行对比时,便会发现情况不容乐观。户口数量相较于洪武年间减少了三十六万之多,而田地数量更是锐减,将近减少了一半。如此巨大的变化,本应引起朝廷的高度重视,然而,朱祁镇却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对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的社会危机视而不见。

更为糟糕的是,朱祁镇对宗室、勋戚、宦官兼并土地的现象采取了姑息纵容的态度。这些权贵们凭借自身在朝廷中的权势和地位,肆意兼并土地,巧取豪夺。他们利用各种手段,将大量肥沃的土地纳入自己的囊中,使得无数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而那些地主们,为了逃避赋税,更是与官府勾结,飞诡为奸,通过各种非法手段,将自己的赋税负担转嫁到普通百姓身上。在这种情况下,平民百姓的赋役负担越来越重,犹如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无数自耕农在沉重的赋役与土地兼并的双重压迫下,生活陷入了绝境。他们辛勤劳作一年,所得的收成却大多被官府和地主剥削殆尽,根本无法维持基本的生活。再加上正统年间频繁爆发的水、旱、蝗等自然灾害,使得原本就艰难的百姓生活雪上加霜。洪水泛滥,淹没了大片的农田;旱灾肆虐,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蝗虫成灾,所到之处,庄稼被啃食一空。百姓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无法维持生计,在走投无路之下,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流民问题由此产生,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恶化。

这些流民,他们拖家带口,风餐露宿,在逃亡的路上受尽了苦难。他们有的饿死在路边,有的病死在荒野,还有的被不法之徒欺凌。流民的大量出现,不仅给社会秩序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也使得社会矛盾愈发尖锐。他们成为了社会的弱势群体,同时也成为了社会动荡的潜在因素。

综上所述,正统年间的明朝,可谓内忧外患,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朝堂之上,有宦官王振专权乱政,扰乱朝纲,使得政治生态日益腐败,官员们为了迎合王振,纷纷结党营私,贪污受贿,整个朝廷乌烟瘴气。社会层面,卫所制度濒临崩溃,武备废弛,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无法有效地保卫国家的安全;流民问题严重,大量流民的出现,使得社会矛盾尖锐,社会秩序动荡不安。明朝这艘庞大的航船,在风雨飘摇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它就像一艘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失去了方向的船只,随时都有可能被汹涌的海浪吞噬。此时的明朝,亟待一场深刻的变革来扭转乾坤,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然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样的变革却迟迟未能到来,明朝的命运,也在这重重危机中逐渐走向了未知的深渊 。